愤怒就像飓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一书中,作者海姆·吉诺特指出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是不会感受到爱的,而一旦怒气平息了,爱自然会回来。在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以及如何回应生气的孩子方面,需要学习一些好的技巧。
【每日一拆】第二章 语言的力量:如何处理愤怒
R:原文
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
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会不可避免地再次来袭,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愿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
而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用,甚至更糟糕。安宁的家庭,是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们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他们的言语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在某些时刻,不生气并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那些关心孩子的人很难做到一直不生气。不过这并不说明孩子能经受得住愤怒和暴力,只是说明孩子们能够理解这样的愤怒。
药物不应该比疾病更糟糕。对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
发怒的三个步骤:
一、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二、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三、除了安全考虑,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处理激动情绪的第一步是给它们明确的定义,使用人称代词“我”来表达。“我觉得被激怒了”。如果简短的陈述和拉长着的脸并没有产生效果,那么采取第二个步骤,在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我非常非常生气”。有时候需要采取第三个步骤: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当孩子烦躁不安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生气时,只有情感上的安慰,他们才听得进去。
父母做出直接反映孩子不安情绪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应,表达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这对改变孩子的愤怒情绪是很有效的。
要让孩子体验到,生气并不会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爱,也不会改变别人对他的爱。只要有机会就要增强孩子的自尊。
I:复述
正如作者所说,愤怒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亲子关系中,往往爱之深,怒之切。
然而,身为父母,我们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因此常常陷入忍耐、爆发、内疚、忍耐、再爆发的怪圈,搞得疲惫不堪。而孩子如果缺少正面的示范,也很难学会处理愤怒。
结果,当愤怒排山倒海而来时,双方都很受伤。
既然愤怒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们要学会接受它,并提前有所防备。其次,允许自己愤怒,用“我”信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察,让孩子理解到你的情绪和他的行为之间的关联。再次,注意药物不应该比疾病更糟糕,即便愤怒了,也要做到减少伤害,实现多赢。这需要妈妈对自己的心理伤痕有所认知,避免牵连性的反应。
当孩子愤怒时,表达同情和理解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平息怒气,将注意力转移到事情的解决上来。
A1: 我的经验
最初,我很渴望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因此当愤怒爆发之后,会特别内疚,并下定决心再也不要用愤怒来伤害孩子。然而,愤怒总会不期而遇,因为过于关切,而更容易被触发。一次次重蹈覆辙,让我对自己能否做一个好妈妈深感灰心,而孩子也无法从我的情绪化里收获成长,并会怀疑我对他的爱。
直到我愿意放弃对成为完美妈妈的执着,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凡人,会愤怒会脆弱会失控会无助,于是愤怒后的内疚少了,情绪内耗随之减少,反而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接纳有情绪的自己,随之对孩子也更加宽容起来。
既然愤怒无法逃避,我们需要学会坦然面对,并知道如何善后处理。
A2: 我要怎么做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当愤怒时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感受情绪如何涌动,尽量用“我信息”来传达情绪,避免脱口而出的对孩子的指责和贬低。
越是接纳愤怒,并及时处理,越不容易在大的爆发下,造成更大的伤害。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的愤怒,多几分接纳,在情绪量级还比较小的时候,就及时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