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最开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环节,我给手机套了一个带挂绳的手机壳,挂在了教室的一个地方,打开了铃声。向同学们提问:“声音从手机发出,到我们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呢?”其实好多学生都有声波的概念,但是没想过声音是需要介质传播的,他们认为声音自然就扩散到我们耳朵里了,所以我这个问出来部分同学还挺懵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有点找不到方向。于是我给他们举了个例子,声音就像是一件物品,如果要把这个物品从教室拿到校门,肯定需要运输,要么人拿过去,要么车载过去,不可能突然出现在校门。声音就像这个物品,也是需要运输的,那你们觉得是什么在运输声音呢?我也不知道我这个比方打得确不确切,但是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同学们的思考就有了方向,有些聪明的同学一下就想到了空气,没想到的同学,我又小小的继续引导了一下,问他们:“手机和我们之间有什么?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话还没说完有学生立马反驳我有空气!一下子感觉大家恍然大悟的模样,接下来给他们播放真空中声音传播的微课,学生对每一个步骤都能够理解,对于实验现象以及结论的得出都比较顺利。
这次的课堂导入引发了我一点思考。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在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先思考,做思想实验的人,我认为这样可以先梳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一些科学素养,让他们在后面的学习或实验中是有目的的,知道自己应该注意哪些步骤,着重在哪些地方,较好的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坏处,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越到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就越高,特别是科学课堂比较活跃的学生,有时候他们跳脱的思维会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引导部分稍微多了一点又怕把他们框住了。有些老师就偏向让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个人认为这两种方式是教学风格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呈现,考虑到平衡整个学情,以及自己到目前为止教学经验还不是特别的丰富,我选择了偏多一点的引导,但是以后还是争取循序渐进地稍微“放手”,让我的课堂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