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新东方老师 职业咨询师
第一章:安全感
一:安全感三种形式
1. 房奴 认为房子给自己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能带给自己安全感 。大多数人竭尽全力只想买一套房,或者贷款买房,背负几十年房贷。殊不知,每个月的房贷月供,夺取了我们学习的资本,我们没有金钱投入到自我提升上。当我们想要换工作,创业时,却因为月供的限制,让我们无法改变。
房子只不过是一个居所,真正的安全感源自于充实的内心和自身的实力。不要过早地给自己房子的束缚,二十岁到三十岁就应该是奔波,变化的十年。
2.职业安全感奴隶 就这样生活怕乏味一生,想换工作但是又担心找不到,想考研又担心看不上,想谈恋爱又怕受现实 这种人称之为 yesbuter
世上大部分的选择都有风险,都有机会成本。什么都怕,什么都做不成,勇敢向前走,你会发现一切没那么难。
3. 爱奴 自己一个人也可以会的很好 ,没必要非得依赖别人。有时,在爱的外皮下是自己恐惧的内心。是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继而依赖他人。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地拽在手里,一种是轻轻地托于掌心。前者是害怕 后者才是爱。
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10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10年前一年收入的10倍。
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跳槽
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不是所有行为都值得喜欢,但是这个世界,却是所有人都可爱。
二.安全感的重要性~为什么大多美女不认路
自信 →安全感→行动力
不自信 →恐惧→ 缺乏安全感→缺乏行动力
三.提高安全感的方式
1.六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①、小范围地冒一冒险
②、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窝在宿舍,宅在家里,父母安排工作)(去看看招聘会,自力更生)
③、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少看一些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看看那些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做一些无缘无故的快乐事情。
④、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把你最恐惧的事情仔细写下来
找一个信任的人,或者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做你的恐惧保险箱。把这张纸叠好放到这个地方,确保没有其他人知道
告诉自己,我担心的事情有可能发生,但是我要去做我自己的事情,所以我要先把我的恐惧安全地存在这里!
等我做完以后,我会回来取走我的恐惧。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心里舒服很多,然后大胆地去做吧
回到你的保险箱,看看有多少担心发生了,有多少没有发生?
⑤、做成功日志 你拿一个空本子或者日记本,给它取名叫“成功日记”,然后你把所有做成功的事情记录进去,至少十件。不要纠结事件大小,过于自信总算比不自信好。
⑥,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把自己内心的恐惧直白的表现出来。
恐惧就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2.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那个家伙,他会怎么办?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
3.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回来的
当你开始帮助他人时,你是理智的,反过来,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没啥大不了!当你开始被世界需要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能量和价值。
If you're hurting,you need to help somebody ease their hurt.If you're in pain,help somebody else's pain.And when you're in a mess,you get yourself out of the mess helping somebody out of theirs.
第二章 兴趣–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兴趣(interesting),来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r”,在……之间,后面加上了代表最高级的“est”和代表当下的“ing”。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est)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一 .兴趣的重要性–有趣之人,生命开始对你感兴趣
有兴趣→投入→快乐
有趣之人
无趣之人
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后的工资来做事情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会收到最多的报酬。
二.无趣的深层次原因–“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胆之人。
害怕 → 否定自己 →拒绝接受 →“不感兴趣”
每天问问自己,你到底是没有兴趣,还是不敢有兴趣?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三.如何保持兴趣
心理学认为,快乐来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旦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也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
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第三章 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
what
不同镜片过滤世界信息→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信息→搭建内心世界→思维定式→ 反作用于行动→→需要突破!!
(星座的分析给我们设定了一种心智模式,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是我们真正成为符合星座描述的人)
第四章 成功学上的心智模式
2万人一起喊不能证明就是对的,猪流感也不止2万人流行,也未必就是好病。
成功的定义
放在外界→不可控的焦虑+前恐惧、后空虚
放在内心→可掌控的幸福
成功是越来越近的努力,你现在也成功着
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窗边的风景。
现代社会的三种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第五章 职业发展中的墙
一 选择职业
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
多尝试和体验一些工作→寻找到自己感到乐趣的几个→专注于投资其中一个。
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作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作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开始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去旅游景点买东西,你会如何决定你的购买策略?先不要急着在第一时间购买,而是先逛过去,了解一个大概的价钱,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候才开始购买,这样最不容易被诳到。购房的时候也是一样,先让自己确定大概要看几套。把前面三分之一纯做样本,往往会有很好的收益。在股票市场中,高手们很少会在最高抛出,在最低买入,就是因为他们也需要一定的“观察”样本,来保证收益最大的“选择”模式。
二 警惕职业的艺术照
别相信有完美的东西→看看卸妆照
1、在职人士的职业访谈
2、尝试一个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培训
3、进入一些专业职业论坛或者博客群
4、看招聘网站和公司网站的职业信息?
随便进入三大职业网站,输入你想去的职位,比如“市场部经理”。你会至少找到一两百个这样的职位,点击进入以后,你可以看到“职位描述”。收集大概5个这样的信息,这个职位的大概内容和要求就全了。
5、找一些职业数据库
职场引路人,(www.yinluren.org )
三,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如果
1、职业访谈
2、给名人写信
3、混论坛
4、参加培训与学习
5、加入俱乐部
6、义务工作进入
7、成为客户
8、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四 千万别做太完美的职业规划
why
1.外界变化快。
从长远发展规划上,GE不主张做10年~20年很长时间的业务规划,一般最多只做3年的业务规划。
2.一个过于明确的目标,会让你对新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
3.请相信the best is not yet to come!
how
1. 应该有一个20年的梦想,尽可能地大一些,尽可能抽象一点。因为你知道20年是很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这个计划主要以你的梦想为主。
2. 给自己一个不超过10年的理想,这个计划主要以培养和发展你的核心竞争力为主。
3.瞄准一个5年内能达到的目标,细分成为3年的职业计划。详细地了解你和这个职位的差距。这个计划以务必达成的执行为主,同时给自己一个PLAN B。
4. 把你的规划保留下来,每隔一个月看一看,让自己保持进度。
5. 每隔半年停下来回顾你的计划。
6. 对新的机会和趋势永远保持警醒。
五 不要给自己任何限制
过去成本vs未来机会
懂得静观大地开花结果的人,决不会为失去的一切而痛心。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这样的水杯。我们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着这个杯子,限制我们的眼界,僵化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看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做“专业”,有人的水杯叫做“感情”,还有人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好工作”,你的杯子叫做什么?无论如何,请你记住,不要为一个水杯约束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不要给自己任何局限,大学生找到不对口的专业没什么大不了, 适合自己就好!
六 职业发展中,对于损失,过失的正确态度 ~ 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群星
对已发生的损失,不要为其懊悔.气馁,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今后更好!不要害怕,损失,过失是必然会有的的,害怕就没有下一步的发展。如果你已经损失,那就让自己的损失少一点
我们不愿意放弃明知道不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毕竟做了这么久”;我们不愿意放弃专业,因为害怕“四年白读了”;我们也不愿意放弃一份完全绝望的感情,因为“我们在一起太久了”。我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根据过去的投入,而不是未来价值来作决定?经济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经确定电影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因为当你进入电影院的瞬间,50元已经损失了(沉没成本)。至于你坐下来15分钟以后,如果你选择离开,还可以节省一个半小时;如果你继续坐下来,你会继续浪费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这个叫做追加成本。
害怕损失的人,损失最大;怕痛的人最容易死。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对于已经发生 无法挽回的事 不要悔恨 不要后悔 不要抱怨 你已经产生沉没成本 就不要再追加成本了!
七 明确目标。
航行者VS漂泊者
漂泊者→一时风险→躲避→改变航线→新风险→改变→…………→无目的漂泊 (“生命布朗运动”)
航行者→一时风险→迎接→度过风险→继续向前→…………→抵达目的地
第六章 掌控者的心智模式
一 受害者模式还是掌控者模式
受害者=责任推给外界 +外界掌控
掌控者=自身找问题 +自我掌控
二 受害者心智模式特点
1: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2:安心做坏事
3: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
4: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
5: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改变心态: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
disagree 每个人都有缺陷,不能都怪罪别人, 也不能一味找自己毛病,强调的应该是用自我反省改变能改变的!而不是始终怪罪自己。有的时候一起吐槽, 不一定代表受害人心理,对方确实有问题,作为朋友,我们一起交流。仅此而已。
三 用掌控者心智模式对待不公平
世界都是不公平的→勇敢面对→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可改变的。
有人说社会就是一棵大树,树上爬满了猴子。每一只猴子都笑脸向上,屁股向下。如果你向上看,看到的全是屁股;如果你向下看,看到的全是笑脸。
第七章 社会模式VS自我模式
一 亲人VS独我
打破遵循父母的心智模式
父母为孩子苦心写好一场生命的剧本,仔细打磨,多方求证,打理好所有演出成功所需的明暗规则,只等待孩子戴着面具,上场表演他们写好的剧本,等待他们在看台下的掌声。孩子带着怨气表演,最后无法掩饰内心的难过,摔掉面具罢演。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感谢父母的恩情,但是一辈子还得自己活。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行动,等你真正幸福了,你的父母自然幸福 。因为他们要的只是你幸福。而当初 ,只是你的选择让他们看不到希望,并不是他们要操控你。
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是最大的股东。
ways
①、不要抱怨
②、处理那些“忍忍看,或者他们是对的呢”(认真聆听父母建议 )或者“万一我要是错了怎么办”(不要恐惧自己的尝试)的想法
③、尊重他们,尝试沟通
二 单纯的我 vs 社会中的我
幸福系统→自我→享受当下(成功越来越近了)→做自己
社会系统→外界→我要比你好(对比)→我要更多(不满足)→演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而自我系统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置身于社会中,有一套既定的评判标准和对比模式。自己的幸福自己咀嚼,当开始对比时,就很难享受。
第八章 等待VS尝试
打破畏惧尝试的心智模式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
一 不敢尝试
恐惧+不自信+缺乏行动力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等待自己准备到最好的状态,是不是让你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ways
1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追求好开头。
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2 避免变成“开始爱好者”~占人群的70%左右。
资深的猎头会告诉你,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10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五六个行业做过10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避免在激动情况下做出决策,不要马上行动,多想想,冷静时确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再开始行动。三思而后行。
第九章 世俗vs自我
打破迎合世俗成功标准的心智模式
成功就是我们在群体里面玩的一种游戏,成功的标准由社会评定,标准而单一。这也意味着人人成功永远不可能,人们的成就分布成正态分布,成功只是极少数人。且不说关于结果的攀比,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生而不同,又怎么可能用同一个尺子衡量我们的成功?
生命成功的真正标准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 而是内心充实,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们需要和自己的内心沟通,向自己的生命发问,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一味为了他人的眼光,世俗的标准而努力 。
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
人一方面有社会性,需要社会评定,一方面又希望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格就是社会与天性的结合。”
罗素说:“孔雀是世界上最温顺的鸟,那是因为每一只孔雀都认为自己是最美的。”
ways
一、生命是个三脚架,我们的生活也由三个支架组成: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均衡三只脚,生命呈现稳定状态。
二、莫当漏斗人,内心是空的,漏的。
生命是一个高脚杯,而你就是那个杯底,而杯子的半径,就是你生命的半径。先保有自己,继而扩展到家人,团队,甚至于国家、世界但是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的外壁很大,但是底部却是空的!他们不像高脚杯,却是一个漏斗。随着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外壁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承担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收获到内心的快乐。
三、在这三个时间段里减少工作
1. 结婚前两年(适应 调整)
2. 孩子0~3岁,14~18岁
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
3. 父母70岁以后
看到书名,本以为是偏向逻辑,科学方面的内容。实际上算一碗正能量鸡汤,对抗物质世界的一把利剑。始终在思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把现在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视为一种人云亦云的心智模式,鼓励实现内心,遵循自我,丰富精神。在调整消极心态,职业发展,人生选择,坚持尝试上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值得一看。比较契合我自己内心的理想主义,物质并未一切,重在内在。但是,在论证观点方面,逻辑性不够强,各章的意图不突出,在某些章节,其传达的观点类似,比如在成功学与追求幸福这两点,都是有重视自我内在追求上。在反驳物质需求上不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