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给自己
一:释放过度的愤怒、痛苦、委屈等负面情绪。
当极度强烈的情绪无法表达、发泄时,就会以疾病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寻求内心的平衡。
愤怒无法发泄,郁结成肝病,过度的愤怒有了表示。思虑过度,伤脾,不思饮食。于是,过度的思虑也有了表达。饭都吃不下了,算是对得起所思虑的人和事了。
二:自我惩罚、寻求解脱。
因为曾经流产了,觉得对不起未能降临的生命,于是,就有了妇科病。
因为过去打伤过人,或打伤、打死某种动物,有罪恶感,于是,手臂就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这样,内心就会产生自惩后的平衡感。这时的疾病是以自罚的意义出现。
三:缓解压力,自我放松。
在追求名利与金钱的过程中,过度的压力与劳累,使我们身心不堪重负,潜意识收到这个信号后,就会制造疾病,缓和过大的压力,使我们获得休息。
感冒是最平常的手段,其余各种手段就多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过劳的警示。疾病后的休息,是心安理得的。这也充分表明了疾病的目的性。
四:回避生活中的尖锐矛盾。
我们经常面临一些棘手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压力大到一定程度,疾病会应需出现。
例如:婆媳关系恶劣时,夹在中间受气的丈夫往往会生病。疾病是回避许多困难的最有效也是最庸俗的手段。
五:缓解感情的压力。
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爱得过度,引发各种情绪,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时,疾病便出现了。
林黛玉无法面对爱情的痛苦,疾病便适时出现。有了身体病痛,起码能少想点爱情之痛。暗恋的相思成疾也是同样。
六:推卸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做父母、孩子还是员工、朋友,我们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当这份责任和义务成了不堪承受的压力,或者不情愿的负担,但我们在良心和道德的压力下却不得不去执行时,疾病便应需而生。
人都病了,还能管那么多事吗?疾病使得人解脱了,可以不受良心与道德的谴责,推卸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很“聪明”同时又很“有效”的手段。
七:缓解生活的无聊。
这个好处看上去有点无厘头,但却是真实的。疾病是精神空虚的伴侣。疾病带来的一切活动──求医、问药、治疗,可以成为充实生活的手段。
很多人一退休就开始看病跑医院,就是对这一条的注释。用围绕疾病的奔波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病给他人
一:向周边环境“示弱”,减少敌意。
潜意识经常用这种方式制造疾病以实行“退缩自保”政策。有些人还自觉运用这种政策来“装病”。
二:向周边人求取同情与照顾。
这个好处,是万无一失地实现了。我们从小就运用这个策略,来获取父母更多的关爱。疾病不但是幼儿求宠的手段,也是成年人求宠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性格软弱的人,经常运用疾病来满足情感的需要。他需要沉溺在别人的同情与照顾中。家人也认为他病得令人同情。孰不知,这十分地愚蠢。
疾病是难免的,对于疾病,给予适当的同情、照顾是应该的。然而,过度地要求同情,过多地给予照顾,都是有害的。
三:是引起家人及周边环境的注意。
疾病可以有效的引起别人注意,可以制造出“关注中心”的效果。一生病,全家人围上来呵护。
一个人用疾病来引起家人及亲朋好友的注意。一个政治家用疾病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注意。也许本人并不自觉,但潜意识巧夺天工地把一切安排了。
四:病给某个人看,变相的指责。
人们会说,某个人“被气病了”,某个人“痛苦得病了”,某个人“悲伤得病了”,某个人“冤屈病死的”,等等。
这样,疾病的情绪宣言就有着十分含蓄且犀利的效果。
五:求得别人的宽恕、谅解。
因为我们对于病者很少追究过失,都是给予宽恕和原谅。服刑囚犯患了重病都可以保外就医。
制造疾病求好处的逻辑与社会给予疾病好处的逻辑,是对应的。
六:向社会、家庭索取休息的权力。
病人要休息,谁都明白,谁都会有这样的结论。于是,疾病常常能在难于取得休息的情况下获取休息的权力。
在家庭中,向家人获取了这个权力。在社会中,向同事获取了这个权力。若不病,我们能心安理得的休息么?
七:变换自己的角色,改变地位。
疾病是患者变换自己角色的手段。例如一个做丈夫、做父亲的男人,一旦病了,就可以当成小孩子,接受全家人的爱护与照顾。
这诱使人在很多时候不自觉或自觉(有时确实是自觉)地运用疾病达到目的。
八:调整家庭关系。
疾病常常是战胜爱人、子女、父母的有效手段,是召唤家人聚集在自己身边,弥补家庭裂缝的手段。
当面对婚姻的破裂时,潜意识会用疾病的手法,从道义上牵制对方,既博取同情又发出威胁。这时候的疾病既是矛盾的缓冲物,又是恶性的斗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