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辈子,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城里乡里的酒席真是吃了不少。
昨天,去乡里参加一个侄子的婚礼。在座的都是乡里乡党的亲戚朋友,我们是从城里去的,自然要跟大家问个好,让个烟,这是最基本的礼节。
跟我坐在一起的两位,我一开始没有认出来,他们说出我的小名时,我才猛地认出他们,一个是比我年长较多的姑舅,一个是比我稍微年长的小辈。
握手,寒暄,说现在,更说起过去的往事。大家感慨日子过得太快了,以前的小伙子都成了白头发的小老汉,脸上刻着岁月的艰辛与不易。
过去,我们家跟他们都是“走花馍馍”的亲戚。
所谓“走花馍馍”的亲戚,就是在乡里,要是你们家或我们家过喜事,彼此都要邀请,然后被邀请的蒸上长形的花馍馍,再加上礼钱或礼物,去恭喜祝贺。
记得小时候,我大多是跟着二伯一起去恭喜。有时候自己也很不愿意去,但家里下了命令,又不能不去,只得硬着头皮去。去的时候,手里端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八个花馍馍,礼钱好像是两块钱,大多是拿礼物不拿礼钱,礼物或者是一顶帽子,或者是一双袜子。
一顶帽子或一双袜子,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子里吃酒席的礼数,我们叫走礼。后来,走礼的数变成了五块钱,十块钱,二十块钱,现在村子里的常礼是五十块钱。关系亲近些的,也有走一百块钱的。
我和这两个亲戚喧起,我的爷爷奶奶当时是村子里年纪最大的两个老人,如今爷爷奶奶早就过世了。我跟着去恭喜的二伯,也已去世多年了。还有村子里的许多老人,一年去世几个,越来越少了,而比我们大个十余岁的哥辈们,慢慢地变成了新的老人。
上菜了,开席了,我们端起酒杯,互相敬酒,让菜,边吃边聊。再过会,挨着一桌一桌,给村里的所有乡党们人人敬个酒,也就是简单的问候一两句。最后是,所谓吃酒席,席真没有吃多少,酒倒是喝了不少,差不多喝个半醉了。
离开老家很多年了,回到乡里,记忆便回到乡里,生命好像绕了个湾,停一停,歇一歇,静一静。而返回城里,生命又绕入嘈杂之中,让人陷于楼群,不得宁静。
现在,村子里的人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的,真是见一面少一面了,也就是得益于这样吃酒席的机会,乡里乡党的亲戚们能够见个面,聊一聊往事,回到过去的岁月,品味品味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