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这个名字在艺术圈中被频频刷屏,他的个展“春至”来到北京隆重开展,期间讲座等活动更是人满为患,掀起一阵阵热潮。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霍克尼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
是才华横溢还是臭名昭著?
和毕加索和达利一样,霍克尼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经获得了资本认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的作品 “Deep and Wet Water” 就以13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并因此在当时成为作品价值破百万美元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于是有人将霍克尼视做艺术与人生的双料赢家,当然,也有的人把他的成功归结于-他活得足够久。这一点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尽然。
霍克尼是艺术圈里众所周知的“同性恋艺术大师”。他曾创作过“游泳池”系列等表现同性爱情的题材,并横跨各种媒材:摄影、油画、水彩、版画,使用过传真机、影印机…… 甚至,在ipad出现以后,他开始用手指作画。“这样永远不会担心颜料不够”他曾说道。曾有人因为习惯他精致的手绘而批评他ipad绘画水平粗糙,也有人喜欢它们鲜亮的色彩和有张力的表达。
我们常常以媒介来区分和界定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然而对于创作者本人来说,不同的媒介只是不同的呈现方式而已。对于霍克尼来说,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对于 “观看” 的探索和研究。他的作品吸收过波普主义、立体派,还创造了自己的拼贴式摄影。而这里面一以贯之的,是霍克尼所不断寻找与呈现给人们的:崭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1986年,霍克尼在大都会博物馆花了3个多小时观看了卷轴长卷《康熙南巡图》(等等,为什么是3个小时?想必大家都有在博物馆看不到展开的长卷全貌而怨念的体验,显然霍克尼是幸运的)。不同于西方绘画长期以来的焦点透视,中国画中接近于“散点透视”的视觉呈现方式,与“移步换景”的观看体验,对霍克尼来说很有吸引力。
一年后,霍克尼与菲利普·哈斯 (Philip Haas) 合作拍摄了一部影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A Day on the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本片由他撰写、导演,并担任讲述者。在其中,霍克尼谈到意大利18世纪画家卡纳莱托 (Canaletto) 的《从西南眺望圣马可广场》,他将《康熙南巡图》与之进行对比,并阐述了关于观看的观点:“有人说意大利的绘画是从一个窗子向外看,但我要问:你在哪儿?你在屋子里面。中国风景画的视角要大得多,你可以走出去,在其中穿行,对我来说这是更好的想法。窗户是摄影,我认为现在是时候打破窗户了,我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真实的世界应如毕加索画中的那样”
毕加索的画到底像不像一直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此霍克尼解释道,“我们平常看的都是单一的视觉图画,但我们人眼是会动的,透视角度照片产生的是一种诡异的感觉……像毕加索这样的画家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有趣,相比之下照片非常无聊了。” 霍克尼非常推崇毕加索,他认为摄影照片“欺骗”了我们,而像毕加索那样,将时间与空间如实摆弄于画布上,空间中的物体经过解构,才更接近我们真实的观看。
这种观点也是立体主义画派观点的延续。艺术家是靠双眼来发现灵感的一群人,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往往更为敏锐。可谁说观看世界的方式只有一种?对霍克尼来说,如实地去观察、去看,是艺术家基本的诚实,而且不一定要根据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
﹀
关于“拼贴摄影”:“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
在霍克尼在对他的观看之道所进行的实践中,首先取得显著成就的是他的 “拼贴摄影”(Photo Collage)。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效果而进行的创作,它更接近于一种实验。
从1982年起,霍克尼开始尝试用宝丽来相机来拍摄一个对象的各个局部,然后再按照绘画的样式将这些局部进行拼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效果。其中出现的空间错位、偏移和重叠,形成了新的观看视角。他创作的这些“拼贴摄影”系列,成为突破单一视角的尝试。
﹀
当别人都在做当代艺术的时候,他去画风景。
对于摄影的这种图像式的观看之道,很快又被霍克尼应用到绘画之中。2005年,霍克尼从美国迁回家乡英格兰的约克郡,开始创作多块画布组成的巨型风景主题。在鲜有人再涉足风景画的时代,霍克尼竟然兴致勃勃地画起了风景。而且,这些作品的绘制方式还非常传统,它们都是在室外写生中完成的。霍克尼把画布剪裁成小块,这样就可以自由便携。尽管风景画在英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喜好在当代仍显得有些过时。
但事实又一次证明霍克尼的新锐。2012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为他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更大的绘画”的霍克尼风景作品展。这些作品尺幅巨大,往往占据大幅的墙面,它的一大亮点在于,观众在其间观看,就如同在不同季节的风景里穿行游走。你不能一眼就把它看全,你必须在里面移动自己,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就像“裸眼观看的3D照片”。
画面效果非常当代,涂抹的方式也使人相信艺术家作画时处于一种身心自由的状态。由于家族遗传的听力问题,霍克尼一直戴着电子助听器,或许这使他对于外部世界的呈现更加诉诸颜色与光。同一条路、同一片树林,在不一样的时节里都是极为不同的,霍克尼非常享受这种全方位的体验。置身在家乡的自然风景中,这位年事已高的艺术家找到了一种回家般畅快的感觉,“我在洛杉矶可没有这么大的工作室”,他兴奋地说。
作者:T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