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微凉,默默挂念自驾去日照看海的儿子一家人,心神不定的,啥也不想干。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对于两岁的小孩子来说,不是难为他吗!无奈宝爸宝妈带孩子看海的热情高涨,拦也是白拦。自从当了婆婆,然后当了奶奶,我懂了代沟既不可避免,也不可逾越。当婆婆之前,我作为儿媳妇,不懂代沟,只知道存在代沟。
想记录点什么,又没捕捉到具体的主题。触屏输入找不到感觉,放下手机,面对台式电脑敲老键盘,在砰镲哗啦里似乎才找得到一点节奏。
刚刚过去的 “ 芒种 ” 节气,引发很多耕耘与收获、忙碌与赋闲的话题。说来说去,忙有方向,忙有力量,忙亦乐乎,是共识。闲是忙养出来的,也是共识。芒种次日是高考的第一天,新课标I卷命题作文材料强调的是 “ 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 ” 。这样的考题,引领学生剖析内在,审视时代,认识生命个体的价值。一如我们看见光的同时自己满眼是光,学习、工作、生活,于是有了方向,有了力量。绕来绕去,可不就是 “ 生活即教育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最后说 “ 我是个讲故事的人” 。这,发人深醒!讲故事的人在继续讲着他的故事,愿每一个听故事的人,有所思有所悟,成长为讲故事的人,讲出好的、有力量的故事。
我也讲个故事吧 。关于我奶奶的故事。
五十多年前的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的午后,奶奶坐在门石槛旁边的蒲团上纳鞋底,伙房的炉灶上坐着老茶壶,茶壶的水还未烧开,发出若有若无的呲呲声。院子里静悄悄的,庭树枝叶将丰未丰,风吹叶摇,树影斑驳了一地。墙外也是静悄悄的,这会儿红卫兵们不知一窝蜂地又跑谁家翻腾四旧去了。大门方向传来吱呦一声,奶奶寻声望见一个人和他的影子闪落 “ 迎北墙 ” 跟前。是邻居孙姓大当家的,外号孙大胆,脸堂黝黑,头发脏兮兮,慌张躲闪的两只大眼睛里满是求助和疲惫。他被红卫兵连续游街批斗好几天了,看样子是逃出来的。奶奶迟疑了一下,随后使了个眼神,示意他往院子西北角的耳屋去。孙大胆感激得欲言又止,直奔耳屋。奶奶很清楚自己这样做有多危险,仍然回西屋,踮脚从大木柜子上面的小箱子上拿下饭簸箩,打开饭包袱揭了一个煎饼,顿了顿又揭了一个煎饼,再把包袱包得板板正正,擎高饭簸箩,放回箱子顶上。然后看了看院子里,拿着那两个煎饼去了耳屋。耳屋主要放柴火和农具,奶奶一进去并没看到孙大胆,再往虚蓬上看,孙大胆缩在横梁上眼巴巴地看着奶奶手里的煎饼。奶奶把煎饼放到一张木掀上,举起木掀,孙大胆探身够到了煎饼。奶奶迅速出了耳屋,回到门石槛旁边的蒲团上继续纳鞋底。傍晚的时候,生产队快要放工了,上工的家人们到家之前,奶奶借着去耳屋取柴火做饭,发现孙大胆已经不在耳屋了。奶奶吁了口气,镇定自若地开始做晚饭。
很多年过去之后,改革开放初期,孙大胆领着他的五个儿子干起了大车运输,儿子们陆续成家,一大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奶奶自年轻就有气管炎病,每年都得住好几次医院。每次出院,都有邻居拿着一瓢鸡蛋或者两个罐头或者两包到口酥来看望。前来看望的人里,一定有孙大胆的媳妇。每当奶奶说些客气话,孙大胆的媳妇就会说: “俺当家的说了,三婶是他的恩人,一辈子忘不了。” 又过去很多年,奶奶去世,前来送殡的人特别多,出人意料的是孙大胆也来了,几步窜到灵棚咕噔跪下,痛哭不起。因为村子里我们梁氏是大家族,孙氏是外来户,只有孙大胆一家。按风俗来说,孙大胆送不着殡。他愿意来,不知情的人困惑就困惑去吧。孙大胆和我奶奶之间的故事,除了我,不清楚还有谁知道。我是奶奶带大的,但不记得这故事是奶奶讲给我听的,还是奶奶讲给我爸妈听时被我听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