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内心,探索自我
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在这里一同探讨读书的乐趣。今天我要分享的书籍是《瓦尔登湖》,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瓦尔登湖讲什么,成书背景、所获殊荣以及和现代有什么关联
1945年春天,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亲手伐木建造了一座小木屋,他在木屋旁种植维持生活所需的蔬菜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瓦尔登湖》是作者在湖畔独居的记录,描绘了梭罗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这是一本带领你回归内心,探索自我的传奇之作。本书写就于 19 世纪农业向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时代,基于当时背景下的人们在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下越来越失去自我,浮躁不安和迷茫……而处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下的我们,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在心境上同跨越时空的他们难免有相似之处。所以作者主张在忙不迭的生活间隙里学会做减法,拥抱自然,享受生活,追求真理。
本书刚发行时销量惨淡,甚至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是这位生前寂寞的作家,在身后却拥有众多异代知音:在政治上,他启发了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在社会上,巴勒斯、缪尔尊称他为精神导师;在文学上,他的写作理念和技巧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叶芝、海明威等大西洋两岸的无数作家;在艺术上,著名歌星、老鹰乐队的主唱唐·亨利同样受其影响颇深。可以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并没有第二个作家或者第二部作品获得过这样的殊荣。
第二部分 个人阅读经历
这是一本阅读门槛比较高的书,能让人明显地感受到文字上的降维打击。我是第二次拿起这本书,始读味同嚼蜡,不求甚解,再读思想契合,视角清奇,条理清晰,逻辑自洽。有限见无限,负阴抱阳,崇高圣洁,遇见自然之美,心驰神往。第二次能看到结束,归功于入职以来的沉淀,内心变得稍微安静与些许笃定,可以接受身边的复杂与浮躁。
第三部分 从具体事例出发,剖析一下书中的美句
2016 年清华大学校长在新生入学的头一天就送给了他们这本《瓦尔登湖》。清华校长之所以会大力推荐这本书给刚入学的学生,或许一方面是书中所包含的孔孟之道、各种古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的先贤古哲箴言,无不显示出梭罗知识面的宽泛程度。其中可能有些话正好应对了我们当前的处境,如果我们能够真的听进去和领悟,那么这些话说不定能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焕然一新。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的这段话:“人们总把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用来赚钱,以便在人生最没有价值的阶段,能够享受一点值得怀疑的自由。”
或许另一方面是因为清华校长知道,他的学生以后大概率不会为温饱问题发愁。然而在当今社会,温饱容易解决,但无止境的物质生活,永远无法满足。所以我们总是用人生最好的阶段,在追求着所谓的财富自由,却忘了关照精神上的美好。换言之,如果太过于执着物质上追求,会直接忽视精神上的向往。或许我们从未忽视过精神追求,只是作为普通人,能在社会立足已经花费太大的力气了,希望我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类似的美句很多,这里不作赘述。
第四部分 梭罗书中谈到的几个当下仍频的问题
谈到当今社会普遍的焦虑,他说我们天生爱夸大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不停地担心还有很多工作尚未完成!或者忧虑万一我们生病了怎么办?我们真是太过多虑了!别如此迫切地谋求发展,别让自己受到许多外界因素摆布,那完全是在浪掷光阴。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室两厅,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也许还有同样多的人,财务上已经独立和自由,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但生活其实不必如此。
谈到自我成长,他讲农夫认为农场里的每样东西都有价钱;在他的农场上,田地生长的不是庄稼,草原盛开的不是鲜花,树木结出的不是果实,而全都是钱;他并不热爱果实的美丽,果实对他来说只有变成钱才算是成熟了。其实金钱就是他的上帝。我们为什么如此急于成功,从事如此无聊的事业?假如有个人落在其同伴的后面,或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譬如我们从事的航发装试行业,不仅仅是拧紧一圈圈螺钉,而是为同为血肉之躯的飞行员保驾护航,更是为了国家铸造利器。如果人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上他事先设想的生活,他将会取得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成功。
谈到读书——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诗人米尔·马斯特有云:“静坐而能神游宇内,此乃读书之功效也。美酒诚可醉人,然书中奥义亦如琼浆玉液,余曾饮而酩酊矣。”而梭罗讲由于时代的变迁,那些英雄史诗哪怕用我们的母语印刷出来,其语言也是晦涩难懂的,我们必须费力地寻找每个字和每个句子的含义,必须有智慧、勇敢和气量超越那些字句的惯常用法,更深入地去理解它们。
第五部分 回归现实,对当下的启示
我们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意人生,却又不能不为肩负的责任负重前行。而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最后,愿我们既有入世的勇气,亦不乏出世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