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定霸都--
“天皇军刀”的反天皇计划
3.8.1定都与焚书---第二个三国时期
今天又到了星期六,小武早上起来、虽穿了毛衣,但依然感觉有点冷。往窗外一看,到处都是小雨、连绵不绝,天地之间平添了一股秋愁。
小武煮了一碗方便面,还加了两个鸡蛋,吃下去后方才感觉暖和了些。于是又开始用电热壶烧了开水,找出一些龙井新茶,放入了两个茶杯,这才定下心来,随手翻了翻本周学习的资料。
小武看了看资料里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萧梁政权的梁元帝有关事迹,着实有点儿奇怪。小武虽然对历史已算相当了解,但以前从未了解过这个人。据说梁元帝萧绎是中国历史上读书最多的皇帝,但同时也是毁书最多的皇帝!
当时,南梁的首都江陵城被北魏5万军队突袭包围;萧绎一边安排军队坚守,一边还忙里偷闲、按原定计划在朝廷上准时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只是军情紧急,为了及时应变,皇帝和大臣都不敢脱去戎装、换上朝服。
于是乎,一个千古奇景出现了---文官大臣们都是顶盔贯甲、挎刀带剑,却齐聚于龙光殿中,由同样铠甲在身、无法落座的皇帝,站着给大家讲解《道德经》(老子)的精要。
两天之前看到这一段场景的描述,小武就忍不住想笑,但是总也没有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只不过由于印象过于深刻,所以没事的时候忍不住又翻了翻这个故事。
当八角突然出现在书房的时候,小武正在饶有兴味地读着一首小诗。八角没有说话,熟门熟路地拿起刚刚煮好的开水壶,直接给自己沏了一杯香气四溢的龙井新茶;同时用眼角瞥了一下小武正在看的诗句,正是一首《五绝•题天宁寺》。
题天宁寺
无名氏
乘船过江陵,
两岸闻泣声,
不见梁元帝,
唯闻佛诵经。
小武方才回过神来,迎上八角的目光,笑道:“这个梁元帝萧绎,号称是中国历史上读书最多的皇帝。但是他到底读不读兵书的?而到了后来,他又为什么要毁书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萧绎无书不读,皇宫藏有古今图书珍本14万卷,当然包括了许多兵书。应该说,这个人因为读书而精通了政治,又因为读书而过度自信、拘泥于小细节而忽略了国防精义。最终错过了千载难逢的好运,反而陷入了无比悔恨的死局。”
“所以他最终气得不得了,却把一切都怪罪在了读书上,想将天下书都烧光,却不肯检讨自己的错误。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到了最后一步田地、检讨也早已毫无用处,只是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让南北朝历史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
小武大为惊诧道:“让南北朝历史走入了另一个轨道?梁元帝有这么重要么?好像他在历史上还没有那个非常信佛的梁武帝出名吧?”
八角笑道:“我来把当时整个局势梳理一下吧。然后你就会明白,其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首先,南北朝时中国被割据划分为南北两半,所以称为南北朝。不,有时候还分为三块,所以也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三国时代’。”
小武点了点头,道:“不错。当时梁朝的北方,已经不是北魏了,而是分裂成为了东魏和西魏。”
八角点了点头,道:“不错,而南朝的前后依次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却没有分裂。在初时北魏相当强大,故刘宋虽实力不弱,但无法在北伐中讨得便宜。然而传到梁朝之时,北魏已经分裂成两块,其中东魏又比西魏要强一些。”
“对于南朝来说,此时若是北伐中原,其实是统一天下很好的时机。因为萧梁政权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危机、而且国富民丰,同时坐看大敌分裂、内斗不休。不得不说,此时中国出现了少见的南强北弱之势,而且是在南北朝170年历史中,南方的形势最为有利的时期。”
图表1梁朝与东西魏对峙时期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翻了翻一张南朝梁与东西魏对峙的地图,不得不承认道:“此时唯有梁朝独大,东魏和西魏都处于弱势,恐怕他们都担心梁朝联合其中一国、而打击另一国吧?”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按照正常的三国游戏玩法,东西魏只有联合起来,方能力抗梁朝。但是他们两国之间互为死敌,本来就是因为彼此争斗到了白热化才闹的分裂,又如何能够联合呢?”
“然而开创梁朝的梁武帝萧衍虽当了48年皇帝、并且拜佛非常虔诚,人却是越老越糊涂。他纳降了东魏叛将、后又处理不当,造成了令江南残破千里的侯景之乱。这下子萧梁政权不但未能乘机北伐,反而导致梁武帝横死,国家元气大伤。”
小武点了点头,道:“侯景之乱,我也是知道一点的,当时使得首都建康(南京)的官民们遭到了重创,还有很多其它地区也被烧杀一空。可是这跟萧绎没什么关系吧?他可是以江陵城为大本营的,幸运地逃过了侯景大军的荼毒。”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笑道:“不错。而且从结果来看,萧绎还是侯景之乱的最大受益者呢!若不是首都南京的皇家势力、以及贵族势力都遭到了致命打击,又怎会轮到远在江陵的一个藩王即位、成为梁朝下一个皇帝呢?”
“不过对萧绎本人来说,成功也许是因为他读的书多、深通政治残局的原因。在侯景长期霸占南京的时间里,他一边喊着要勤王、一边保持着观望。而在梁武帝终于被围困饿死,别人勤王得胜、侯景逃窜直至被灭,萧梁数位王子争位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之中,萧绎始终站队正确、稳坐钓鱼台,最终收渔翁之利、得以上位。”
小武点了点头,微笑道:“这么看来,萧绎号称读书最多,也算是没有白读。但是他好不容易坐上皇帝宝座,又何以没什么作为呢?难道他看不清楚天下形势吗?那样的话,书岂不是又白读了?”
八角捋须笑道:“大概因为‘躺赢天下’的过程太过容易,梁元帝对于国防没有很深刻的认识。”
“当萧绎登基之后,所做的第一个决定就错了。或许此人性格沉稳老练,一生之中很少犯错;然而只是这一个错误,就让他永世不能翻身。”
小武大为惊异道:“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错误?”
八角呵呵大笑道:“国防之道,不过攻守而已;而攻守之略,首在定都!梁元帝登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迁都于江陵,废除建康(南京)的都城地位。”
“当然萧绎这样做也是有很大理由的。主要是经过侯景之乱、南京城大半已经残破,要想重建显然不是短时间的功夫。这当然比不上江陵的宫殿都是现成的,而且萧绎已经在这里经营许久了。”
“同时,皇帝声称迁都是为了爱惜百姓,免得他们一方面在侯景之乱中已经家破人亡、伤了元气,另一方面又要疲于赶工、重建首都。”
小武甚是奇怪道:“这样听起来,萧绎也不是全无道理?不过,也许是因为他以前长期不在南京,担心那里争斗过后的残余势力、对自己有威胁吧?所以还是呆在自己的大本营里比较安全?”
八角点头微笑道:“这些因素肯定都有。其实,当时的萧梁群臣对于定都哪里,是有过大讨论的。毕竟,南京作为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当时的汉人大都习以为常了。”
“在上接秦汉、下续隋唐的漫长‘六朝’时期里,除了建康还没有哪个其它城市可以长期为都。所以也有不少大臣坚持、应当还都南京,可以让江陵暂做陪都、等南京城修好以后就迁回去。不过最后还是大Boss拍了板---此事不用再议。”
小武想了想,道:“那么萧绎主要在想干什么?他想要北伐吗?如果从长江中游启程北伐,江陵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基地。”
八角捋须微笑,道:“我来捋一下地理情况哈。梁朝与东魏、西魏,这三国演义2.0版跟魏、蜀、吴的三国演义1.0版肯定有相似之处。”
“尤其是这个江陵城,在第一个三国时代、有一个更为出名的名字---叫做荆州。”
小武大为惊诧,道:“原来江陵和荆州是同一个地方呀!那岂不是很容易成为三国争夺的焦点?”
八角笑道:“不错,所有人都知道荆州(江陵)正是那时候三方竞争的核心地区。以前有个著名的故事叫做‘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说明驻守此处的外部威胁不小,很可能被人偷袭得手。”
“当时,关羽的敌人来自两个方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北方曹魏政权、主要是镇守樊城的曹仁大军、以及率领七军而来的于禁;排在第二位的是东南方的孙吴政权、主要是吕蒙的水军。关羽虽很努力,但是防住了一、也没防住二,最终身死地失,并且改变了三国的走势。”
小武点了点头,微笑着质疑道:“但是看过了梁朝的地图,我觉得还好。因为萧梁政权的疆域几乎等同于第一个三国时期的吴国+蜀国,那么实力肯定是强于北方的。”
“而且照你的说法,在梁朝时江陵城不用防二、只须防一,能够应付了北方敌人即可。因为此时南朝是完整的、并且处于优势,北方还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实在是没有理由不向北方进击。”
八角不置可否,道:“将两个三国略一比较,你会发现荆州(江陵)仍然是天下争夺的焦点。不过此地的外在威胁,此时只来自于北面而不在东面;所以梁元帝理应好好经略北方,一则搞好国防、能够自保,二则乘隙进取东、西二魏。如此,很可能出现跟上一个三国时代截然相反的结局。”
“当然,你应该已经知道了梁元帝的结局---他在大好形势下、再次上演了‘大意失荆州’(江陵)的‘传统’剧目,表现连关羽都大大不如!为什么呢?因为事无大小、梁元帝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唯独北面的兵家必争之地---襄阳被他忽视了。”
图表2南朝梁地图
图片自来互联网
小武想了想,道:“很多人老说关羽是失败者,但其实他做得相当不错了,至少围攻曹仁得胜、迫使对方在樊城龟缩不出;同时又将于禁的大批援军给水淹了,当真是威震华夏!”
“关羽的威名之盛,险些让曹操迁都以避之;虽然最终败于吕蒙白衣渡江,但他好歹是独对两面敌人,很不容易。萧梁的条件远比关羽好,但是结局更糟。”
八角捋须点头笑道:“襄阳之侧就是樊城---两者既是相邻的两个小城,或者合并起来称为‘襄樊’也没问题。当年,关羽认识到此地对于荆州的威胁,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面、是完全正确的。即使他最终败于东吴,主体战略依然是正确的。”
“到了梁元帝的时候,襄阳原本就是江陵的北方屏障,在全局布防上也应该重视。然而从表面上看,襄阳原本就属于梁朝领土、似乎北面国防高枕无忧;故而一个潜在的可能性却为所有人所忽视,最终成为毁掉千里大堤的小小蚁穴!”
小武奇道:“什么潜在的可能性?”
八角捋须微笑道:“镇守襄阳的是梁朝的另一个藩王---萧詧。由于梁元帝萧绎为求政权稳定,接连镇压了各地多个萧氏亲王与藩王,萧詧愤怒之下就投降了西魏的宇文泰。”
“正好西魏与梁朝之间发生了摩擦,有此良机,宇文泰便派出5万大军伐梁。西魏大军在襄阳萧詧的策应、并且亲自担当向导的情况下,迅速兵临江陵城下,一下子就令梁朝陷入了死局。”
小武恍然点头,道:“西魏大军此来,是‘擒贼先擒王’之势呀!梁朝在各地空有数十万大军,但首都却为敌军所包围!”
八角微笑道:“不错。事先就连壮起胆子、拍板出征的宇文泰也不敢想象,区区五万军队就能轻松地攻破强大的梁朝、并且生擒对方的皇帝!”
“然而这种跟双方实力严重不匹配的事情就真实地发生了!而在敌军打上门之际,江陵的大臣并不是誓死抵抗,反而群体嚷着要将先前阻止还都建康(南京)的人杀了泄愤,然而才肯抵御敌军。”
小武眼珠一转道:“襄阳的防卫力量突然反水,造成首都江陵突然陷入危局。这个情况就和明末、吴三桂大军在山海关突然反水差不多呀,北京立刻就没法守了。”
八角哼了一声,笑道:“并不完全一样,吴三桂并未反明、他反的是李自成。不过明朝定都北京、也的确是离外部威胁太近了,跟梁元帝确实有类似之处。这种立都和国防策略、据说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一旦国门被攻破,死的不仅仅是天子,而可能是‘全民死社稷’!”
“这就好比两军打仗,哪方都不能将指挥部设在最前线。不然的话,万一被对方一支小部队突袭、就将本方的指挥部给端掉了。那让后面的仗还怎么打呢?一旦造成全面崩溃的结果,是要以人民生灵涂炭和整个国运来承担的。”
小武又看了看地图上的襄阳、江陵、长江的相对位置,终于同意道:“不错。所以梁元帝萧绎是从登基伊始,就在‘立都’一事里、犯下了根本性的战略错误!”
“依我看,江陵地处于长江以北,北军可以经由平原迅速抵达此处;而梁朝的大军却多处于江南,首都甚至很难坚守待援到各地军队前来勤王!长江天险完全被敌人所利用了,真是本末倒置!”
八角含笑点头道:“正是如此。所以梁朝非但不能利用这个三国时代的实力和地形优势,进而统一天下;反而为敌所乘,因援军无法及时赶到而被迫投降。其后,被俘的梁元帝萧绎被西魏将领转交给襄阳王萧詧,被后者用土囊压死。”
“萧梁的皇帝被俘也就罢了,然而富庶的江陵城一朝而尽,数十万首都百姓(一说多达140万)被作为奴婢犒赏西魏三军,并被全数卷回长安、不少人死在了迁徙路上---故‘两岸闻泣声’不虚也!”
“此役过后,南北朝的南强北弱之势不复再有。在第二个三国时代里面、三方最弱的西魏政权反而转为最强,成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存在!”
小武叹息道:“这的确是决定了历史走向的大事件!跟上一次‘大意失荆州’意义一样重大!可见定都的学问,往往会决定天下的战略走势!”
“可笑梁元帝虽然号称读尽了‘文武之道’,却给世间留下了反面典型!更可惜的是,听说萧绎搜集的十四万卷中华古籍、很多还是绝版,都在西魏军围城时被他下令付之一炬!我们这些后人、再也看不到那些古之精华了!”
“更为可耻的是,梁元帝毫不检讨自己的战略上有大错,却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所以要焚尽天下之书!他是历史上毁书最多的皇帝,真乃无耻之尤!”
八角微笑道:“西魏撤军以后,梁朝又立了新的皇帝,于是重新还都于建康,秉持着六朝一贯的攻守方略延续了下去。而曾经定都于荆州(江陵)则变成了历史的一段小插曲,自此不再有人提起。”
小武点头叹道:“可是这历史上的小尘埃,却让汉人付出了天大的代价!不但损失了许多文化,而且让荆州遭受了致命打击、此后千年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变成中国版图上无足轻重的小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