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岳阳楼记》进行了一周还没有进行完。
以为学生背了那么久在译文上不用费太多功夫了结果用了整整两节课预习课文疏通文意,谁知道一提问还是什么也不会。带一群基础差习惯差的孩子实在是太低效了。教他们用工具书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吧,没几个买工具书的,有工具书的也没有几个会用的。领着他们示范疏通一段,学生们听得还算认真,可是刚一放手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后边的学生就开始说话了,见他们实在跟蜗牛爬行一样,只好领着他们一起翻译,然后再出示译文让他们将翻译有难度的句子勾画出来把译文抄在书上,让他们死背着,下一节课一提问还是对不上号,我实在是无语了。
我在纠结要不要继续进行对课文内容及语言形式的赏读了,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进行任务群的设计,我感觉也实在是难以推进。跳过去吧又觉得这么一篇经典名文,它因何而名传千古都不让学生知道实在是遗憾;还有这文字背后站着的那个耿直善良,刚正不阿,心怀天下,胸有丘壑,文韬武略的范工,不让孩子们看到实在是太遗憾;还有这一课那么多的考点儿与语文知识点儿不让学生们知道并熟悉,实在是太遗憾了!于是,我又劝服自己继续进行下去,能让他们自己思考的就让他们自己发现,他们悟不到说不出的就直接给他们。当我放下焦虑以后,我发现我让孩子们或讨论或批注时他们好像也乐于去做,当他们实在说不好时我给他们动情地讲解时他们居然听得很认真也不再有那么多说话的声音了,而是静静地跟着我的讲析认真地做着笔记了。我突然发现,其实到了初三大多数孩子们还是愿意尽全力来拼一拼未来的。他们基础太差,突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本文的语言美,他们实在不知所措,尽管我给出了表格给出了示例,因为有好多概念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他们根本不知所措,可是当我一点一点分析这篇名文的用句用词之妙时学生们居然听得很认真很安静。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他们自己说不好但是只要是我带着他们品读语言之妙他们都特别愿意听我说跟我读。虽然没有推动小组的活动,但是我感觉在语言品读时我的动情细致地分析他们既然愿意听,一定会从中有所悟的。
我昨天让学生看了一段“北宋第一名臣”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范仲淹,我今天在读早读在反复朗读《醉翁亭记》时突然感觉我很好像看到了欧阳修,我通过他的文字猜想他的性格,我再回读《岳阳楼记》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范仲淹的情绪与性格。我突然发现我必须加上一个环节,让学生结合文本和所看的视频谈谈自己对范仲淹的印象与评价。学生们一下子很活跃,居然还有几个平日里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举手抢着要回答,在大家的多角度点评人物中足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我想到后来的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学经典的当代意义已经可以顺理成章了。
仔细想想还是觉得这一课我的设计还是太贪婪了,既想兼顾教学艺术又想将所有的考点儿都揉进去,内容太多了,最终也不知道能给学生留下多少东西。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我设计的写作训练好像难度有点儿大了,另一个班居然给忘记布置了。
在课堂设计的内容聚焦精讲精练上我还得下大功夫,总是不放心总是太贪婪或许会适得其反。
每天都尽力梳理回顾一下课堂,及时地提醒自己吧。
昨晚写了一半被妞妞干扰,后来居然睡着了。今天趁课余写东西再不能拖到晚上了,陪着小妞什么都干不成。只有自己挤时间逼着自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