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小时候爸妈是沒教过我,別人给予你帮助要说“谢谢”,別人对你的帮助说谢谢要回复“没关系”的。
我父母的学历都很低,我小学五年级过后的作业他们就很难再辅导了。但他们做事认真负责,对家里的来客热情,待人待事都给人予真诚。
有次回家恰好遇上別人来还钱,小伙子拉着我奶奶直说有个好儿子,还对我说要努力学习找份好工作,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他没说谢谢,爸爸也沒说不客气,吃完晚饭后他热情邀请爸爸下次一起打牌。
每每逢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还外地刚踏上回家的车,爸爸就一天好几个电话过去:“什么时候回来,记得过来吃饭。”近几年越发觉得我爸的圣母心强烈,而大伙亲戚一来,妈妈就要准备大桌的菜,男人吃完抹嘴就走,有女人踩着高跟要过来帮忙,妈妈一挥手又是自个忙进忙出。他们沒说谢谢,妈妈也没说不客气,回家的时候还招呼他们下次回来尽管来吃饭。
等到上学,开始逐渐使用“谢谢”这个词。后来学上得越多,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说谢谢。
随手帮人打开宿舍铁门会说谢谢,帮忙洗个水果会说谢谢,食堂打包后也会对餐馆阿姨说谢谢。但实际上,很多人说谢谢的时候眼睛并沒有看向帮助自己的对方,脑袋也转向其他方向,神色冷漠,全然沒有“谢谢”之意。这不是在心里替对方回复不客气吗?
同样,说“不客气”的也是神色冷漠。有人会觉得不说“不客气”又显得有些高傲。可是若“谢方”诚意不够,“不客气”又何妨?我从未听过我父母对別人说“不客气”,可是每每听见別人对我父母的称赞,我都觉得那是对他们报以最真诚的“谢谢”。
part 2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个性开朗的孩子,觉得他们对人对事都有种豁达,没有敏感者的细腻也就没有敏感的矫情。
记得高三的时候有个男生转到我们班补习,初来的时候就看出来人很热情开朗。我那时候就想,要是我复读能有这么好的心态就好了。
那时候每两周都要换一次位置,于是每个月都有两次与他邻走廊而坐。起初的时候那位男同学经常不征得我同意就拿我桌上的书啊笔啊零食啊什么的,我都会很尴尬地笑笑。毕竟只是小东西,而且人家是刚转来的同学嘛,互相帮忙也是应该的。可是久而久之,不管你什么东西,他都把它当自己的:我写点小文章他要拿去看,其实我是特别不愿意别人看我写的东西的,尤其他还没经过我同意;吃的零食还没分,他就当自己的拿去吃了;就连写作业都要未经我同意就把答案写上去,就像自己在做作业。我的东西想拿就拿,不用了就扔过来。慢慢地我很反感。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小事觉得很值得思考。
同专业隔壁班有个非常开朗的女汉子,几次看见她一个人扛着一桶水在寝室走廊矫健地跑过。因为嗓门大,合班课上总能听见她和同学的谈话,回宿舍的时候也常常听见她和值班宿管阿姨聊得很嗨,有次课上的案例分析是由她演讲的,虽说在台上有些紧张但表现很是活跃,逗乐了很多人。
总之各种人群积聚的场合,旁边人都不难发现她的存在。但也非是一种精悍地存在,只是一种放得开的幽默。每科课似乎她也都能很快和老师打成一片。
这学期我和她有门课同组,她是组长。就在我们还在为选题犹豫不决,一致决定让老师给个意见的时候。老师站在讲台,组长勾勾手指头:“老师,过来给您说个事呗。”
老师面色不改地回答:“什么事?过来问。”
“您过来看看呗。我们一起讨论。”老师看看台下,走了下来,黑着脸。
后来,选题好不容易定下来,她又勾勾手指头要老师下来分析操作化行不行。操作化做好了,她勾勾手指头又要打算出门的老师过来看指标对不对。
“你们这个组太沒主心骨了,犹豫不决,懒散,连个选题都弄不好。一开始就是个失败。”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脸还是黑的。
活泼没错,乐观也没错,但把別人当作自己是不是太客气了?
part 3
朋友大树前几天跟我抱怨睡不好,原因在于宿舍太吵了。
事情是这样的:大树作为某教育培训机构的地区负责人,学期还没结束就开始为招人招生做准备,她在学校的分部,每天要去本部的人回合再去公司,有时候还要去其他学校招人,常常很晚回宿舍。结果导致她回宿舍的时候室友常常睡着了,而她没醒的时候,室友又早早起床了。
本来互不干扰也是一件好事,偏偏同住一个屋檐下,你睡的时候她制造点噪音,她睡的时候你制造点噪音。就这样慢慢形成一点意见。
我相信很多人有遇见这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本身我的睡眠就浅,晚上一只蜜蜂在宿舍飞我也能醒。所以早上还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室友一洗漱打开水龙头就能把睡意浇灭的一干二净,偏偏睡意不得逞,脑袋就嗡嗡响。
我很生气,就对另外一个室友讲:怎么xx每次都把水放得那么大。语气里带着点寻求共同“讨伐”的意思。
结果那位室友说了:你起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啊,有时候都快睡着了,你一放水就醒了。
我慌忙解释:我已经尽力把声音减小啊,我走路都放轻了脚步……可是对方听了还是摇摇头。
然后我问大树:是不是你回来的时候也给他们造成噪音啊?她的回答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辙。
其实,学校宿舍本来就隔音不好,四个人的生活虽有不同,但也并非不可调节。各自交流想法,尽量配合大家的休息时间,有矛盾就应该说出来,憋在心里久了会成病的。
part 4
同学琪琪之前交往了一个男朋友。刚开始相处时候,两人一块出去玩就是常常女方付钱。琪琪家里条件不错,消费意识比较注重感觉,所以她也沒在意玩的时候花的是谁的钱,还安慰自己男方家里条件不好很体谅对方。
于是琪琪每天给他买饭,带他出去玩,给他带礼物,后来,还给钱给他买烟。久而久之,对方开始伸手要钱,一边说戒烟一边讨好要钱。搁一看,就是个小白脸,可琪琪她不是富婆啊!她也有囊中羞涩的时候,跑去男朋友那要点钱急用,想不到对方居然翻脸不认账,大树急了就要求对方把欠的给还上。
“那是你自愿给的。”男朋友挥挥手就走了。好吧,其实这是一个人渣。
借钱不还是小事,可是碰见这样的人渣似乎毁三观呢。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偏偏有些人以为尝到眼前点好处就是胜方,殊不知贪小便宜只能是被人唾弃的手段,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资格。
爸爸有个朋友是一个叔叔的亲戚,他在我小的时候常常又是电话又是来家里玩,爸爸兜里有几百就给他几百。前些天家人坐一块聊天还说到他,妈妈说早就没有联系了,有次出去吃早点遇见了那个人,还是我妈过去打的招呼。
常常听到有些人说起教养,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在我有限的人际交往以及半吊子社会经验里,我所认知的教养并非一定是好的家庭里出生,接受来自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更不是学历上的突出。它来自于内心真实感受,更注重于突显在每个细节点上。
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观察自身生活细节,反思为人处事做法,消灭生活上的一些小缺陷,对得起父母所承担的教养。
原创手打,国考狗的闲时记录,不足之处望请指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