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三:
反思我的“互联网+”假期重建
——读第六章第三节“互联网+”教育素养
这部分的内容与我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有相似之处,但此章节重点阐述在假期重建中教师的“互联网+”教育素养。不可否认,在这样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互联网生活着,连六七十岁的老人约牌都会用微信,都能建起微信群来。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教育体验。
一、“互联网+”下的教育互助
未来教师需要具备“互联网+”素养,与“互联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互联网+”教育素养的要素之一,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去掌握。从“互联网+”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践,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文本资料来提升教师的“互联网+”知识与技能。
第一次参与假期重建时,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对于现代技术还算熟悉的我,依旧是不知道该如何展开研究。在群里,大家分享着,我学习着,慢慢地知道了怎么样参与重建。对于已参与多年的老师来说,或许如何参与重建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在于在看到别人的同时,也反思自己。
1.在教育互助中发现他人的独特。全国的群里,有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们,大家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实践,有家长的、有学生的、有自己的,我们总能发现自己没有想到或没有关注到的信息。如吴静超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如蓝美琴老师对于学习社群的引领,再如小太阳老师对当地村资源的合理开发等。她们都能立足自己学生的实际展开研究,创造性的推动假期重建工作。
2.在教育互助中反思自己的实践。说实在的,一直觉得找不到自己可以研究的独特之处,因为学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家长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在不断的学习中,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独特”,不一定要抓住与众不同来做,而是立足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家长,研究他们在重建中的体现出来的可以提升,可以借鉴之处。每个人都会有与众不同之处,每个群体都会呈现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3.在教育互助中感受导师的细致与关切。昨天李教授分享了与小太阳老师的聊天记录,关于如何整理、提升自己的实践研究,就在大年初一的中午,我也是接到了李教授的电话,关于如何整理自己的实践,如何从呈现的现象中理清思路,李教授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真的非常感恩遇到这样的导师,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大学教授——真诚而又高水准。在我的印象大学教授都是高高在上的,根本不屑于与我们一线老师合作,而李教授总是那么与众不同,真的能感受到他是真的希望每一位老师得到发展,推动每一次有效的变革。
二、“互联网+”下的阅读共进
从去年一月加入中国班主任研修班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更专业的共读。有时是一本专著,有时是一个专家,有时是一篇文章的共读,群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让人敬佩的,他们无论多么忙碌都不忘阅读,都能呈现高质量的阅读分享。在这样的共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只善于记录,没有更深入的思考,我需要从现象看到本质,而这需要更专业的阅读。
今年的假期,我与家长也在“互联网+”下展开了一本专著的共读,我看到了太多坚持阅读的爸妈们:下班再晚都会坚持的萌爸,带着儿子和书本一起出行的赖妈,二胎妈妈冉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做“坚持”。
家长的学习推动真的比引领学生要难很多,“互联网+”就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在微信小程序中设定“小打卡”,通过后台统计每位家长的阅读时间和打卡次数;我们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我自己坚持每天分享一篇,在每天的线上交流中推动家长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
我也渐渐地体会到了家长的变化:沈妈和何妈协助孩子们进行了小创客的中期指导交流活动,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提供了相应的环境保障;赖妈和陈妈能引导孩子改进自己的美篇,融入批判性思维的观点。他们在不断的阅读中明确自己在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更好地做什么?而他们的改变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我的学习,我感受与家长的交流更顺畅了。
三、“互联网+”下的群体共学
今年的假期是第一次放手让孩子自己建群,自己发布通知,自己进行过程评价,当然在重建开始之前,我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互联网+”平台使用指导,重点推荐了“小打卡”“群里有事”“之江汇教育广场”三个平台,也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平时生活中常用的APP进行分享。我们在亲子朗读群中学会了喜马拉雅的录制,我们在房间整理和小厨师群中看到孩子们运用群调查等,这些当然是我知道的,在众多项目实践中,我特别佩服的是小创客和定格动画这两个项目的发起人,他们能一步步、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教每一位组员如何下载、安装,如何制作……并能及时发现组员们的问题有效解决。组员也是非常努力,一遍遍的尝试,直到成功为止。说实在的,对于他们运用的“互联网+”技术,我还真是不太清楚,我想他们都能成为我的老师。同时,也有家长在不断学习各种“互联网+”技术,如王妈第一次用简书整理了自己的读后感,她说:特别感谢老师,又学会了一门技术,我们家长也在不断进步。
现代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那必定无法更好地参与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四、“互联网+”下的多力驱动
假期重建中的家校社三方如何合作,在线下的合作显得非常困难,而“互联网+”下就显得简单有效了。今年寒假我们的重建工作,在结合了家庭代表、年级部、教研组、学校领导层的意见,分年级设计了“梦想作业”,同时得到了璟园、博物馆以及社区家庭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这些资源正是我们学校的家长资源,他们对于学校本次假期重建工作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当我提出需要他们提供资源时,他们都毫无推辞。
我们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社区资源的活动时间,分享给家长,招募参与人员。各微信平台分享了我们学校学生参与的假期活动,如三年级七班参与的网络春晚的录制,四年级七班的社区送温暖活动,一年级七班的诗词大会在璟园的公众号中进行了推送……我们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活动,也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鲜假期中来。我们设想在开学初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我们的展示中来,多力驱动促成学生的真实成长。
“互联网+”开启了教师教育的新变革,教师正适应着属于他们的新角色,同时其“互联网+”教育素养也得到了发展。利用“互联网+”,能够打破教育的时空局限,随时随地进行家校沟通;能够重新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新模式,使教育主体更多元;带来教师教育研究新课题,教师思考并建立班级生活新形态,连接假期与学期,形成教育的长程发展。
五、“互联网+”下的“我”的成长与不足
相对于别人,“互联网+”下的我有哪些成长与反思呢?新技术的学习一直都是自己擅长的,技术的学习并不是问题,而如何使用好,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才是关键。反思自己,在假期重建中成长了什么:
1.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各个平台的优势进行假期的阶段性小结与资料的整理。
2.能引领学生掌握比较简单有效的软件、程序来减轻各项目发起人的工作量。
3.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采集各种电子文本进行分享。
4.对各个项目活动群能及时跟进点评。
……
不足之处:
1.对于“互联网+”下呈现的资源不能很好的进行有主题性的整理。
2.更多的推动仅停留于群聊、私聊,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更多其中隐藏的可贵资源,其实还是自己的理论学习不够。
3.“互联网+”下的平台使用还是有一些局限性的,对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不足以支撑,还需要更关注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
早起要出门,那就先看了书,再在车上写感受,目的地要到了,文章也写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