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5读《华杉讲透论语》学习笔记

直言:就是口无择言,都是说出来的话都是诚恳的直言。有一说一,没有选择性的说出来。

慎言:就是谨慎说话,没有参与就不发表意见。

直言与慎言,儒家的说话哲学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华杉详解

朱熹注解说,言论笃实诚恳,当然是好事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区分,他是真君子,还是装模作样、故作庄重的伪君子。

孔子说这个干吗呢?人家如果对我言语诚恳,我何必操心他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我若这么防着他,似乎我也不像真君子。

钱穆认同朱熹的解释。不过,他考证说,之前不是这么解的,是朱熹这么解的。之前这一句,是和上一句“子张问善人之道”连在一起的,朱熹把这两句分开的。

连在一起,标点、意思都不一样了。刘宝楠说,就在宋朝,朱熹之前,宋真宗, 咸平二年(999年)邢昺(bǐng) 奉诏撰《论语》, 他是这么解的: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是与?”后面是问号,不是逗号。

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先回答了“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后来接着思考这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善人呢?大概这三种人算是吧?

一是论笃之人,二是君子,三是神色庄重的人。

刘宝楠注解说:论笃,是口无择言;君子,是身无鄙行;色庄,是不怒自威,不恶而严,远小人之道。

儒家的口无择言,和慎言,是什么关系呢?南容三复白圭,几乎像神经病一样念叨:要慎言,要慎言!孔子认为他靠谱,不会祸从口出,把侄女嫁给他,为什么又说要论笃,要口无择言呢?

这是个范围问题。慎言,是讲君子素位而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你的事,你不要妄议。张居正说,那叫“思出其位,犯其非分”,要“安本然之分,远侵越之嫌”。

但是,张居正也说了,士人学子,忧国忧民啊!学习就是为了能用世,所以匹夫而怀天下之忧,穷居而报经世之虑,看见世间的不平等、不合理,心里也,怎么办?说,还是不说?

张居正的答案是:“潜心讲究,则为豫养。非分干涉,则为出位。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容不下冒以取咎,此又不可不辨也。”

你觉得别人干得不好的事,你并不在其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你若有兴趣,就深入研究,真正有认识,有解决办法,则为豫养,时刻准备着,有能力、有机会时,你就可以行动,可以贡献。如果一知半解,轻率议论,你说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没有分量,不仅不能真正有贡献,反而祸从口出,为自己招祸。

慎言的事说完了,再说说这论笃,口无择言。

口无择言,不是口不择言。口不择言,是张嘴乱说,口无择言,是说出来的话,都是诚恳直言,有一说一,没有选择性说出来的。这些话,都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或者是工作职责,或者是作为朋友的职责。

直言,怕不怕得罪人呢?不怕。三个理由:

一、直言是价值观,是态度,是责任,无所谓得罪不得罪人。

二、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直言才能赢得真正的朋友。

三、时间会证明一切,选择性说话,只能糊弄得一时的亲近。直言的真情,能赢得时间的考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