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电视上听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市早已对烟花爆竹实行定时销售、实名制购买,全市,且烟花爆竹备量下降近50%,整个上海市的烟花爆竹燃放点仅有9个。无疑,摩托车大军和“反向春运”这样的新闻渐渐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意味着年就要来临了。而“爆竹声中”越来越少,什么才能构成我们心中的那份温情呢?
儿时坐在回老家的公车上,颠簸使车窗外的事物模糊,只觉路边绵延不断的红色,定神才发现是春联和驻足观看的老人与小孩,不相识的人们闲聊着这些那些。
也许是不觉中兴趣渐淡出门更少,似乎感觉大街上的年味儿也淡了。营造年味儿看样子要付出环境等等代价,在春节前的这一周我们不禁思考,如今的年味儿,是盼望着新衣,是第一次做年夜饭,是看着儿女长大,年带给我们的感觉,也仿佛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再也不是小时候听着日渐稀疏的鞭炮声内心过年之后的失落甚至阵痛,而是磨平后温和圆润的感恩、感慨和感动。
就从小年开始吧。
·一个传说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灶王爷原是平民张生,娶妻后花天酒地,丧尽家业后上街乞讨。一日路过前妻郭丁香家,十分羞愧,便钻到灶台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了这件事情,认为张生有悔过之意,并不是一无是处,于是封其为灶王,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到天上报道,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人们敬重灶神,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为祭灶“小年”,人们以此祈求平安和财运。
·两个时间
——小年到底是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
我们都了解,南北方小年差一天,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其实,这个习惯由来已久了。宋朝时就有小年为腊月二十四的记载。但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同时为了节省开支,建设和谐社会,皇帝便在这一天顺便也把灶神给拜了。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在二十三祭灶,工作人员就只能推后一天,从此以后就有了小年两天过的分野了。民国时期“官三民四”的说法也类似,官员和一般民众过小年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此后和谐社会,人人平等,于是大家都想跟随皇帝“沾沾喜气”,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我国古代皇城在北京,所以北方受到皇帝的影响较大,选择腊月二十三过,南方则在二十四。
这是比较细化的小年时间:
北方地区:农历十二月廿三
南方地区:农历十二月廿四
江浙沪地区:“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夜
台湾地区:除夕前一天
南京:正月十五、即上元节(元宵节)
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夕(大年是年初一晚上)
云南部分地方:正月十六
部分地区有腊月二十二送灶神的习俗,这天也成为该地区的小年。
·小年不“小”!
——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吃饺子: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剪窗花:剪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二龙戏珠,五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等。
扫尘土: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吃灶糖: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一个传说是,“小年”是上古神兽“年”的伙伴,喜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笔下的“小年”
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丰子恺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梁实秋《北平年景》
·来看看不同地方的不同年味吧:
常说时间让我们知道回头,知道轮回,知道遗憾,知道希望,而节日让我们懂得纪念,那些经历史流传不断的人事物,绝不只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简单,它们需要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过了小年就是年,愿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一份温暖,珍惜这一年一年当中的一切美好。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顾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