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回来就开始吐槽:这届高一招生人数太多了。
我:你咋知道的呀乖。
妈妈,你都不知道,下了课上个厕所就上不成,高一的跑到我们这边。
哦,是他们那边人太多,所以来你们这边了?
以前从没出现过这情况。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上厕所的问题的?
只好等到快上课时再去。我们都觉得这届高一素质可不咋滴。
发生啥事儿了,让你这么说。
妈妈,你看哈,他们在我们隔壁楼上课,如果他们从教室回宿舍不应该走我们教室门口,应该走另一条路,可他们偏偏走我们门口,你说走就走吧,嘴巴还不闲着,说话声音还大。
哦,是走你们门口路近吗?
也不是,都一样。
那你感觉他们为啥选这条路?
那谁知道。
你们高一的时候,对高三的学姐学长什么感觉?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很好奇吗?
也好奇。
哦,那是不是学弟学妹们是想看看你们的学习状态,故意走你们门口的?
也可能吧,但是他们别恁多话呀,可影响我们。
你们在一起讨论过如何解决这件事吗?
那倒没有。
比如给他们提个醒或者别的办法。
提醒没用,下次照样说。天天吃午饭时,根本找不到位置,万幸我选择了走读,否则我中午吃饭都是问题。
需要妈妈和你一起想想办法吗?
不用,没事儿,这对我影响不大。
……
细想一下,换成没有学习时的画风“咱只是个学生,人家学校招生多少跟咱没关系,咱只负责把自己管好就行了。自己的控制力强的话,再多人从门口过也影响不到你。反正你又不住校管那么多也没用……”这些话好有道理,可是不仅没用,还惹孩子烦,时间久了还会引发亲子关系的问题。
妞说呀说呀,我就跟着她的节奏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她评判她,就做她情绪的垃圾桶。整个过程都是引导她多说,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多听少说,把每一次和孩子交流当成给孩子充电的机会。我们还要做孩子的保护伞,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她知道父母永远是她的坚强后盾。
我昨天连线有问题寻求院长的指导,问题已经完美解决,把专业人士给的回复,已转达给孩子,看到妞释然的表情,我也放心了。
想起课堂上学过的一段儿话:导师班学员问问题的目的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从而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问题,以健康、成长为学习目标,具备成就自己之心,具备成就别人之心。
今天的我,心中越来越莫名的踏实,明白自己的生命状态也越来越好。自己是自己的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一辈子,持续学习,浸泡成长,做自己孩子的成长专家和成长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