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则: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阅读方法:王阳明的心学,不适应于自然科学,而是指向道德实践。自然科学讲究朱熹式的先知后学,或者逻辑推理。放在大背景,心学又叫行学。是行动的学问,特别强调行动。阅读时,要两家观点对话,如一元与二元,唯物与唯心等,不要非此即彼。要能够让两种对立的观点同时存在并知道其中的价值与局限。朱熹的理论非常重要。一元论的局限让我们离科学教远。西方的分类研究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系统,开启了近代文明与科技的前提,这是二元论的价值。因为二元论的问题出现,所以又趋向于一元论的理解,指向整体的理解。学王阳明,容易用王阳明反对的办法学王阳明。蒋、曾对王阳明的爱,是处于绝境中的需要。朱熹是格物致知,阳明是致知格物,是在事上磨。朱熹是先知后行,阳明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来正物。
P46-47内容高度概括。王阳明,立一等志向,初学圣人之道,立志高远。终身在志向引领下学习
1.概述前三变与后三变。
前三变指阳明的学有三变:初泛滥于读词章,格竹之理,方法错了,歪打正着。这是阳明舍弃朱熹的第一个原因。再出入于佛、老,只是他误解了佛学,佛学不是呆坐,而是勇猛精进。最后求学于圣人之道,悟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之道,那时的他受朝廷陷害,极端环境中豁然开朗,就是致良知。所以文中说“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他是自主完成闭环,获得大自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最后才会说“此心光明,亦复何求”。没有遗憾没有恐惧,达到人生圆满。
后三变是指阳明的教亦三变:一变是默坐澄心:要理解“未发之中,发而中节之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二变是默不假作,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就是不需要忧虑什么,只要做就符合天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由这里的“知行合一”想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更强调行。
王阳明说的内容非常有价值。但是这样的书籍,靠老师告诉没有用,阅读方法从阅读中来。游泳方法从游泳中来。真做真知。真做有困难。同时要知道,朱熹的方法也很重要。不是任何知识都要靠行获得,有些知识必须用知来获得,如跳伞,排地雷等,只有一次失败机会,必须先知才行。第三变是“所操益熟,所得益化。走向中道。”这是圣人气象。
2.细说三变
第一变(三十九岁-四十三岁)默坐澄心: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P48)
由原来的向外求转向向内求。人有三种状态:圣人之心如明镜;常人之心有染着,斑垢驳蚀之镜;堆积驳蚀之心,遮蔽严重之心,无可救药。
重要概念1:什么是私欲?
内心知道是非曲直,但是因为外在的立场,利益等私利而纠结,不那样做,就是有私欲。书中例子:好色,好利,好名等
日常生活举例,如团队事情的责任在谁?领导者自我省察,用人考察态度和能力,自我的判断能力有问题,有勇气承担责任。知善知恶是良知,主动承担责任就是良知的作用,推脱责任就是私欲在起作用。
如果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需要省察克治-天理精明-物各付物-精专无纷杂-知止而后定。如果陷入高谈阔论,就要笃实践履。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静坐,息思虑,但是不能偏执,一直静坐,而是要去做事,省察克治,笃实践履,扫除廓清,去人欲存天理。
第二变(四十六岁-五十岁)致良知
两变不同:一变是前人基础上悟道所成,二变被诬陷,“百死千难中得来”(P52)自创宗旨,一家之言。
读书方法:在没有理解之前,不要谈自己的收获,先要理清楚他的致良知是怎么出来的,与“廓清心体”有什么差异?
知善知恶是良知。致良知就是怎么达到良知。阳明心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提纯。第二次磨难比第一次更大,良知之下做成了一件好事,本来功成名就却带来了更大的打击。前一次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被打击。方为第一变。做事越多,委屈越多,责难越多,如何让身心安宁?悟出致良知。
第三变:由狷狂到中道
狷: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看破红尘,出世而居。
狂:锐意进取,有所作为,兼济天下,入世而活。
中道:做且守住道
阳明后来功成名就最高,诽谤最盛。被嫉妒, 因学术被他人说狂,跟着学的人离开后可能诽谤他。他无乡愿,只依良知行。他认为真正有力量担荷者自少见。因为没有“为圣人之志”。
阅读启发:
多做事,显现自我;不执着,看到局限。凭良知做事。
总结读书路径:一是结合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二是联系读者自身的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