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流言蜚语很快就传入博穆博果尔耳中,他关起门来将妻子董鄂氏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但博穆博果尔万万没有想到,在听说他训斥了董鄂氏之后,他那当皇帝的哥哥竟然一抬手就给了他一耳光。被戴了绿帽,又挨了打,羞愤难当的博穆博果尔选择了自杀─时为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七月。
福临欲废后另立
为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孝庄要求儿子将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待二十七天丧服期满后,孝庄又派人将董鄂氏接入宫中,先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
在后宫,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母亲的这种安排还是很不满意,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坚持一定要立董鄂氏为皇后。一次,孝庄身体欠佳,皇后未能及时去探视,福临便抓住机会,指责皇后“礼节疏阙,命停应进中宫笺表”,并将此事交由诸王公贝勒及大臣们讨论,准备第二次废后了。本来,皇帝废后另立,哪朝哪代都有,算不上什么大事,但福临的先后两位皇后都是来自蒙古,说到底,这是一场政治利益大于一切的婚姻,假如福临再度废后另立,这就违反了满蒙多年来达成的默契,势必要影响满蒙关系,动摇大清的立国之基了。深明其中利害关系的孝庄自然不能容许儿子如此胡来,她凭着自己太后加母亲的威严,使得两个月后,福临同意仍“如旧制封进”。
但是此后,福临仍特别执拗的要废后另立。为表明自己坚持到底的决心,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面对这样多情执着的儿子,孝庄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微妙而又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让大清帝国的基业不致因后宫的变故而发生动摇。所幸的是,孝庄的这份苦心与无奈,福临与皇后不理解,通达人情的董鄂氏却能够体谅,她不惜委屈自己,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尽量缓和调节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到了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见董鄂氏如此的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孝庄也不再把她当外人,有事先与她商量,心里话也总是向这位儿媳妇倾诉,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这位儿媳到了须臾不能离开的地步。但尽管如此,深知其中轻重厉害的孝庄仍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绝不允许儿子再废后另立!另外,为培养福临的执政能力,孝庄还为儿子写下激励忠言:“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民国者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作为一名少年天子,性情急躁的福临有时遇事难免不够冷静稳重。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年)六月,南明将领郑成功率兵围困江宁(今南京),扬言要荡平江南,直取北京。消息传来,福临惊慌失措得提出要放弃北京退守关外。对此,孝庄严词斥责:祖宗的基业,怎能轻易断送?羞愧难当的福临遂拔剑击几,逝言要御驾亲征。孝庄又耐心劝说:皇帝贵为天子,不应意气用事,每临大事尤其要冷静对待。最终福临改为留在北京坐镇指挥,派大军快速增援,又由于郑成功决策的失误,不久江宁之围即解。
两年连遭丧子丧妻
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十月,董鄂氏生下一个儿子,虽然这是福临的第四个儿子,然而此子一出生,他即下诏立其为太子。不幸的是,三个多月后,顺治十五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即不幸因病夭折了。虽然为减少董鄂氏的丧子之痛,顺治追封这位短命的皇太子为荣亲王,然经此打击,董鄂氏却从此一病不起,勉强在病榻上捱了两年,顺治十七年(一六年)八月,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贵妃即香消玉殒,撒手追子而去。
两年之内连遭丧子丧妻之痛,极重感情的福临从此也是精神颓落,郁郁寡欢,未出半年,即因患痘症追妻寻子而去,福临临终前,本想把皇位传给次子福全,但孝庄看中了玄烨,遂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以玄烨出过天花为由,劝说福临改立皇三子玄烨,于是,八岁的玄烨成为大清新帝(年号康熙)。
为避免重蹈摄政王擅权的覆辙,福临临终前有意安排了四位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以皇帝尚未成年不能亲政为由,上书恳请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被孝庄严词拒绝了。虽然她有足够的声望、资历、能力与理由,但孝庄她很清楚,外戚干政,后妃临朝,此例一开,势必为后代所效仿,引发动荡与内乱,给朝政增添无法预料的变量。因此,她坚持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多方延师倾力调教小孙子玄烨,培养他各方面的才能,以便他将来能担当起统御庞大清帝国的重任。
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即不幸病故,所以,虽然贵为大清皇帝,但他在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也就只剩下他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了。而对于?庄而言,玄烨登基,等于是历史又重演了一回。她又得和十七年前一样,肩负起培养幼帝,把握政局的重任,只不过这一次儿子变成了孙子,年龄上由六岁变成八岁。
因为有了教导儿子的一番经历,孝庄对小皇孙的教导,从一开始就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她不光关心他的起居,对他的言语举止,也都立下规矩,稍有逾越,则严加责罚,毫不留情。
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当然,玄烨也没有辜负皇祖母的苦心和期望,他从小“即知黾勉(努力)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的帝王,并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为的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