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58天
参加过两次团体沙龙,一直没什么感觉。我也一度怀疑团体咨询的疗效。
直到第四次团体咨询,贾老师的一句话深深扰动了我。结束沙龙的一周时间内,这句话持续发酵,使我对自己的处事模式有了更多的反思。
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如一面镜子,可以看到别人什么样子,也能照见自己的模样。在不断的交流和反馈中,发现他人的处事方式,也反观自己。
记得第四次沙龙,贾老师让大家回顾历程。A成员勇担此任,滔滔不绝地回忆起前一次活动中每个成员的发言。讲到一半时,B成员坐不住了。发出不同的声音:是不是让我们自己说呢?你来说,你又说的不是很正确。我们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你的自以为是,剥夺了我们说话的权利。
显然,A出力不讨好。敢于担当,勇扛大旗,但大家不买账。正像孙悦歌里唱的:“你的付出还那么多吗?你的获得还那么少吗?”不是少,简直就是自取其辱。
团体进行到这里。很清晰的看到一面镜子,镜子里一副是热脸贴冷屁股的滑稽图画。
接下来我谈了自己的收获:助人之前敲敲门。一味地付出不一定他人喜欢。出力不讨好,其实有时不是他人的错,是出力的人潜意识中在彰显自己的价值,而忽略了他人也需要价值感和存在感。满足了自己,忽视了他人。
接着我的话,贾老师反馈了我:好像上一次团体中,你讲到你自己是在家庭中总是勇于付出的那一个。
这句话犹如一枚酵母,在我脑海中持续发酵。也如一道闪电,惊醒了沉睡的自我。过去的事件一桩桩演电影般闪过。
从小到大,在家庭里,遇到事情,我总是冲锋陷阵,跑在前面,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虽然有时力不从心,很累很累,但毫无怨言。
把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抛在一边,这样合适吗?他们会怎么想呢?如果拿单位来比较,岂不是副职干了正职的活,越位揽权,官场大忌啊!当然家庭不是官场,家是讲情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有为家庭付出的义务。付出多少,量力而行。但你有力,不说明别人没力。给他人施爱的机会,是对他人的尊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不是很自私呢?你看似无私的背后是潜意识里的自私。你卖力的展示自己的无私,是不是无形中衬托他人的自私呢?
我看似的无私体现在我是一个很难说拒绝的人。这也让我时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答应帮助但没帮到他人,到头来他人会误以为你没尽力,而自己却要承受费尽周折的艰辛和无言的结局的无奈和懊悔。
何苦为难自己?为什么?有这个义务吗?有这个能力吗?不愿说出“不”的背后是什么动机呢?是啊!是想展现自己的价值,还是真的为他人着想,还是完美主义性格使然?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样的自己对他人好吗?对自己好吗?总是看到他人的需求,而唯独忘了自己。貌似强大的背后是一颗渴望被关爱被关怀的脆弱的心。独自藏在一个角落里舔舐伤口不是也是常有的事吗?
极力地去满足他人,这是不是就是一直以来大家贴在我身上的“好孩子”标签在自己身上的显现呢?
从小到大,更多的是被表扬,被肯定,就一直按他人的要求来做自己,也就认为自己一直能做到最好。事实是这样吗?NO!你也是一个常人!你也有力不能及的时刻!
一语惊醒梦中人!看到了未曾看到的自己:边界不清、自以为是。
我是那样的人吗?我的乐善好我施,我的胸怀宽广,我的不计较,我的爱付出……我曾经多么引以为傲!
你以为的自己只是你以为的自己。他人眼中的你也许才真的是更客观的存在。
我开始反思这种人际模式形成的原因。也许真的就是家长老师长期给塑造的“好孩子”形象在自己身上的定格。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我对自己进行分析,好像还没有更合理的解释。
我猛然发觉:“好孩子”不好!家长极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对孩子来说是残酷的!孩子满足了大人的需要而忽略了他内心的渴望!他对大人的迎合是以付出自己的需求为代价的!
记得小时候,家人下地干活,留自己在家看家。坐在门口的我一坐就是半天,我的尽心尽力换来家人的赞扬,家人的赞扬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表现欲望。按家长的期望做的模式在一次次称赞中得以强化并固化下来。
几岁的孩子,正是玩耍的年龄,不想玩儿吗?不想乐吗?不想自由自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看到自己的盲点,遇见未见的自己。我很震惊,在团体中,我看到了自己貌似包装完美的下面的挣扎和呼唤!
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这,是团体咨询给予我的一份成长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