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头痛】背诊诊断与辩证调理

一、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聚会于头,头又为髓海之所在,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经络通畅,气血供应正常,使髓海得以滋养。

        引起头痛的病因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中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暑湿头痛;内伤中有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亏头痛和淤血头痛。临床上外感头痛以风寒形为多见;内伤头痛以肝阳形多见。

二、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

      前头痛,为阳明经;偏头痛,为少阳经;头顶痛,为督脉和足厥阴肝经;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疼痛性质若长痛不止,时重时轻,多属虚症;若阵发性头痛、头胀、头晕厉害,似剧烈针刺感,面色苍白、萎黄,常伴有呕吐,坐立不安等多为神经性头痛,属实症。

三、背诊诊断

        风池穴、肝俞穴压痛明显,颈夹脊2~4段有圆形结节,左侧有阳性病灶物则右侧偏头痛,右侧有阳性病灶物则左侧偏头痛,在颈2~4椎处用手指压迫亦可加重原有或诱发头痛的发作。

外感风寒型:病程较短,痛势较剧,痛连项背,遇寒加重,常戴帽以避风,伴鼻塞、流涕、苔薄白。

外感风热型:头痛如裂,伴恶寒发热,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

肝郁气滞型:头胀痛,情志好时痛势较轻,胸胁胀闷,舌微紫。

痰浊上蒙型:头痛闷胀,沉重如裹,连及颈项,缠绵不已,胸脘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

瘀血阻络型:头痛日久,可有外伤史,痛有定处,或如针刺、麻木、伴健忘、心悸、舌紫暗或见瘀斑。

肝肾阴虚型:一侧头痛,深则头空痛,晃动加重,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

气血虚弱型:隐隐头痛,痛势较轻,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白,苔薄白。

四、辨证取穴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清热,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穴位配伍:颈夹脊2~7段,阿是穴。外感型加合谷穴、外关穴;肝郁气滞型加支沟穴、阳陵泉;痰浊上蒙型加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络型加合谷穴、太冲穴;肝肾阴虚型加太溪穴、太冲穴;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穴位方解:颈夹脊2~7段可以疏通颈部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合谷、外关疏风散寒,清热解表;支沟、阳陵泉同为少阳经穴,疏肝解郁之力强;足三里、三阴交泻法可健脾化痰,补法可益气养血;合谷、太冲为“四关穴”,活血化瘀;太溪、太冲皆为原穴,补益肝肾,滋水涵木。

五、医案举例

1、黄某某,男,39岁。主诉:2年前头痛,每次发作自觉从脑后起始,渐遍及整个头部,口服中西药效果不佳。近日工作忙累,加班频繁,头痛逐日加重,服药效果仍甚微,甚则头痛如裂。

背诊所见:风池、风府压痛明显并有圆形结节,肝俞、胆俞穴压痛明显。此反应为邪阻经络,证属经络不通。治疗活血祛瘀,疏郁结、通络止痛。

2、解某某,女,28岁。主诉:近年来头痛隐隐,时轻时重,近日因一周前感冒,头痛加重,前额,头顶痛尤甚,精神不振。

背诊所见:风池、风府穴压痛,风门、肺腧穴压痛明显。此反应为卫外不固,肺窍不利,老脑失所荣。治疗以补气固卫,通利肺窍。重点在颈、背部压痛反应明显处,手法以平补为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八卦象数疗法--神奇治病法 向广大病友介绍一种不打针、不吃药,只通过默念一组数而达到治病健身目的的疗法,叫八卦象数...
    拈花微笑_7bea阅读 186,203评论 22 104
  • 第一章 针挑疗法 简易速效的针挑疗法 针挑疗法也称挑治疗法、针刺疗法或挑病筋疗法,是用特制针或缝衣针在人体的腧穴、...
    de7c69bfb64b阅读 7,639评论 2 7
  •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站在目前的这个年龄谈死亡,未免显得过于深沉,但我又不能控制自己不去...
    竺黎阅读 219评论 0 0
  • 最近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或如影片最后一集所说,人生各自精彩,但,果真如此吗?即使不知未来走向,我也每每暗示我注...
    一提阅读 774评论 6 12
  • 版权所有,非授权转载必究 9月22日 薄雨催寒,清秋燕园。 离歌别宴,匆匆聚散。 三十载云深水远,曾以为朝辞暮还...
    湖畔烟树阅读 515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