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读《稀缺》一书,这本书主要解决贫穷和忙碌问题,今天读到了两个方法,可以在多个方面运用,简单梳理,分享给大家:
一、改变“驾驶舱”设计
如果一件事总出现问题,也许原因不在人身上,而在机制上面。
这里作者举例“起轮事故”,飞行员在飞机降落后,收起侧翼时,误将轮子收起。大费周折调查后发现不是飞行员不够优秀,而是驾驶舱中侧翼和轮子控制杆的设计一模一样,极易产生错误。
所以,频繁出现问题,也许可以看一看是否是机制的设计有问题。
再比如,想让带宽负担较重、时间比较稀缺、参加培训课程的成年人不退课,与其强调人们改善行为的重要性,不如转而去对“驾驶舱”重新设计和布局。
把线性设计的课程改成模块化课程,这周错过了上课,下周还可以听同样的课,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客观原因缺课带来的退课问题。
二、让“警报”来得更早些
把任务强制拉入“管子”视野(能看得见的视野中)。
方法一,定期发送剩余时间提醒,唤起关注,把尚遥远的问题推入“管子”视野中。也就是制造出范围更小、更加频繁的限制。比如,不要一年后收12篇调查报告,要一个月收一篇。
方法二,改变限制的结构。比如,开学时告诉同学们好好学习,学期末有大奖励,否则有严重惩罚。这种遥远未来才会有的奖惩措施,并不会产生多大效用。可以改为每周每天小奖励等。
让激励机制发生作用,就必须在“管子”视野中看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