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不是学美术的,但你一样可以画
第一次看到图文并茂的视觉笔记,觉得神奇!第一次看到现场边听边绘的视觉记录,更是惊为天人,感慨这种能集结理性思维与艺术灵感的创作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当我询问这些“绘画者”是否必须从小学美术时?得到的最多回馈是,并不需要。
当我阅读了视觉记录的两本经典之作《涂鸦笔记》和《视觉会议》之后发现:自认为毫无艺术细胞的我与“视觉记录”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有没有拿起笔开始画!
二、视觉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清晰的表达和交流
后来参加了朋友组织的工作坊,正式学习视觉记录。
第一次练习,是听搭档讲故事。她讲了一段她和女儿的经历。10分钟的时间,我用8分钟去修饰一个穿裙子扎小辫的女孩。最后还颇为内疚地说,我画的不像。这时候,老师说,视觉记录可不是为了画的像,而是要快速准确的记录信息。
第二次练习,是听一个20分钟的TED讲话,我迅速地把内容浓缩成了5个简单的图形。这时,老师又说:视觉记录要关注信息保存的质量,你可以看懂,别人也可以看懂;现在可以看懂,未来也依然可以看懂。
第三次练习,我提醒自己要捕捉信息。于是,一边听演讲,一边手忙脚乱地记录了一大堆文字。到最后,发现听也没听清,记也记不完。这次,不用老师说,我已体会到:视觉记录的信息,即包含信息的本体,还包含信息的结构。就像骨与肉,一样都不能少。
慢慢地,开始逐渐对内容与结构,文字与图像,符号与空间布局的平衡有了一些感觉,也真正爱上了视觉笔记。
三、视觉的背后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让自己看清也让别人看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参加泡泡老师的视觉引导课程,让我对视觉化的范畴有了更新的认识,同时也接触到与视觉化关联紧密的引导技术。
图像是视觉化,文字同样也是视觉化;
绘画是视觉化,身体的空间位置和造型同样也是视觉化;
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实物可以视觉化,没有实物对应的抽象概念、感觉、情绪、关系也可以视觉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视觉化有什么好处呢?
记得我之前在复盘中写到,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皮层主要有三大优势——视觉规划和系统思考、分离式记忆、头脑中的排练。这三大优势均与视觉思维的能力有很大的关联。例如,在工作、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指定计划,完成各种各样的目标,这些都是面向未来的,这时就需要运用大脑皮层中的左脑或右脑系统的视觉想象、视觉投射和视觉推理能力。可以说,视觉思维是我们人类大脑的高级功能的重要工作方式。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是很有感觉,我们再举几个反面的例子。
难题。有些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我们难以定义它,不知道它的相关要素,找不到突破口。我们无法解决它,是因为”看不清“它。
恐惧。心理学认为,恐惧是人类自身对事物的不了解、不确定。因为你不知道你会面临什么,看不清它,所以你才会害怕。
这让我想起一个心理学专家来解释为什么心理治疗有效。我们的问题和困境就想生命中的一个黑漆漆的洞穴,你绕不过它,却始终不敢进入。而心理咨询就像帮你点燃一盏灯。尽管洞穴中所有的崎岖都在,但是有了这盏灯,你就有了穿越它方法和勇气。我觉得这个比喻也适用于来诠释视觉化的意义。
四、高感时代,需要我们的教育关注视觉化能力的开发
“这个世界原本属于一群高喊知识就是力量、重视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群──会写程序的计算机工程师,专搞诉状的律师,和玩弄数字的MBA。但现在,世界将属于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群──有创造力、具同理心、能观察趋势,以及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人。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与计算器效能的信息时代,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Daniel H. Pink[美])
高感时代的到来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设计、想象、倾听、同理心、趋势、意义……这些素质都对个体的视觉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学校的教育和课程有责任帮助孩子更好地具备这些能力,以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这听上去是个大工程。但我觉得其实并不复杂。一些很微小的举措可能就会改变课堂,帮助孩子成长。比如:
阅读笔记:通过鼓励孩子做生动有趣的阅读笔记,帮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记录;
视觉记录:通过指导孩子用视觉记录的方式记课堂笔记,训练孩子的倾听、理解与图文并茂的表达;
知识梳理: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鼓励孩子定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提升整合能力;
视觉引导:通过加入视觉引导的环节,让课堂的组织更加灵活,让复杂的知识点可视化,让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的参与;
就如在文中开头所说的,你与视觉化之间最大的距离,就是你是否拿起笔开始画;这里再加一句,你与一个高感时代教师最大的距离,就是你是否愿意打开门,让视觉化走入你的课堂。
最后,感谢程剑萍老师暑期《视觉思维训练营》为老师打开的这第一扇门。未来,希望更多的小伙伴加入到视觉教师的队伍中来!
2017年11月16日 小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