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相信这篇《为学一首示子侄》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
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理解了其寓意呢?理解之后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之南海”了呢?恐怕大多都停留在“欲买舟 ”的状态吧!本文抛开原文主旨不谈,且从“拖延症”的角度来看看!
我们先来看“贫僧”的目标:欲之南海!现在看来,四川到南海,不过上千里,一日即达。但你不要忘了,故事的背景可是马车时代!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对一个托钵沿门的穷和尚来说,千里之遥,欲之南海,可谓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的计划!因此,当“富僧”得知“贫僧”将仅恃“一瓶一钵”时立马道出了自己的担忧“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可见,对两位僧人来说,“欲之南海”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既然目标对两个人都是如此的遥不可及,那为什么“贫僧”到了而“富僧”仍未出发?是什么想法阻止了“富僧”迈出第一步?而又是什么想法支持了“贫僧”“自南海还”了呢?
“富僧”相信富贵如我、聪明如我,不动则已,一动则必达南海!我们已经知道,那个时候的条件,要想到达南海必将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耗尽心血也未必如愿,我们试想,“富僧”发现需要买舟,需要准备船员和随从,需要准备随从物品和食品,需要考虑完所有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准备好一切应对的方案。而对准备好的出行方案,“富僧”又左不顺眼,右不顺眼,总感觉哪里不够完善,哪里不够全面,“富僧”潜意识里认为总有一个方案是完全的,是没有漏洞的,他也无法忍受那一丝的漏洞!
在勉强认为某一个方案可行之后,“富僧”心底还是有一层担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我将损失多少财产?我将怎么面对家人?怎么面对朋友?怎么面对那些知道我去南海而等着看我笑话的人?当他们得知我败兴而归的时候会用怎样的眼光看我?会用怎样尖酸的话语来嘲笑我?
“富僧”害怕这次出行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无法忍受大船搁浅后自责的痛苦,他无法原谅自己对本次出行做不到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
那既然有这么多的困难无法解决,有这么多的风险需要面对,有这么多的痛苦需要承受,那就说明这个行动计划是不圆满的,那既然是不圆满的出行,“富僧”宁可选择不出行!
我们回顾“富僧”一连串的想法和决定,不难发现,他面对无法马上解决问题时,他通过拖延来回避自己的努力!在他无法找到万无一失的完美方案时,他通过拖延来拒绝采取行动!甚至连临行前的一个突然对失败的担心也能让他选择取消出行!
试想我们在准备做一件事之前是不是也这样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呢?没错,这就是《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的“完美主义者的拖延症”的典型状态!
其实,真正的完美主义者鲜有拖延,而拖延症口中的完美主义不过是遮羞布而已!
The End
我是阿西笑风生,
希望在码字的道路上,能与您携手同行,
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感兴趣,还烦请您记得打赏、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