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是在听学习写作的课程,以前我一般是听书或朗读英语。按理说小曹应该早已经习惯了的,但最近,他时常感叹几句,有时还会问及一些关于我学习写作的事情。
小曹是我的同事,从他进公司以来,就一直为我开车,我们年纪相仿,在我的印象里他寡言少语,无欲无求,用现在流行的词来形容,这些年他早已躺平。
自从我开始日更写字以来,他是每天每篇必看,有时还把我的文章发给他老婆、女儿看,他说他很佩服我这些年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更佩服敢于尝试的勇气和说干就干的执行力。
原来他看了我的文章才知道,其实三十年前,我们都在农村,我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这三十年里,我不断学习进步,努力打拼,结果就是拼出了和他不一样的人生。现在都快退休的年纪又大胆重新开始,这股劲给了他很大的勇气,他给我讲了他们家的传奇故事,他想重新开始拿起画笔,把画画传承下去。
听完他给我讲的那些故事,让我感觉很震惊,他是三代艺术世家之后啊!同时也有些遗憾和气愤,居然白白浪费这麽多年,为什么这些年都无动于衷呢?
小曹是安徽宣城人,就是中国盛产宣纸的地方,宣纸是多少代以来的文人墨客书写用纸,现在也还是画家书法家必需用品。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数学家梅文鼎、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学者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书画家吴作人的故乡。
虽然在这些大咖中没有找到曹姓的名字,但他们那个地方,随处都冒着文人画家的艺术烟火气息。方圆数十里乡里乡间,不是画画的,就是卖画的,不是生产宣纸作坊,就是做宣纸或画裱画框生意的。
他们家也不例外,他爷爷生前就是当地的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那时他们家对每日络绎不绝来向他爷爷买画讨字的人,习以为常,从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他大伯不仅画画很好,书法也非常考究有造诣,他的爸爸不仅能画还能吹拉弹唱。
但他爷爷和伯伯去世多年,画作和书法作品以前家里有留存,可是几次搬家以后,也不见踪影,所以家里没有任何关于先辈的字画收藏。
而去年他父亲走的时候,还特地嘱咐他到市场上去寻找曾经流出去的画作,花多大代价也要买回来,好好传承下去,为此他也到处托关系寻觅,这都一年多了还是一无所获。
我突然想起几年前,小曹带我们公司的好几个伙伴一起去过他们老家的古镇,那个叫查济的古镇比起婺源的村落来就小得多了,但那里出名是因为它是宣城有名的画家村,一条小溪环围起来的村落,在浓荫绿树之中掩映着一座座老房子,里面一半以上都是叫的出名号的画馆,到处都是坐在桥头、在树下、在溪水边、在屋檐下画画的人,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描摹绘画里,而他们又像画一样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
小曹到了那里就像回到家一样,那里很多画家和做画生意的人都是他朋友。
我也曾问过他,既然家里有画画传统,自己又是多年的喜欢,为什么那些年不画画,没做和画有关的生意。
好像是因为他爷爷伯伯以前因为画画受过批斗,所以很多年里画画写字在他们家是个敏感的禁语。八九十年代,倒是无所谓了,但已经没有那种氛围了,也没有人主动提起。后来就出来打工了,要养家糊口,也没有顾上喜欢不喜欢。直到最近这十年,身边有很多人朋友搞画展、搞书法作品和画作的收藏,自己才偶尔画画玩玩,现在再去做这个生意已经太晚了,最多就是委托那些朋友寻找爷爷伯伯以前的作品”。
我问他要来了几幅他平时随意的作品,有画虾、老虎,因为没有裱起来,我又不太会看画作,但我能看出来还是有些功底的,在没有任何学习和老师指点教过的情况下,还不是一年半载能练到的基础,所以我很肯定,在画画方面,他真的是有遗传下来的天赋。
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地拿起画笔,像我一样,重新开始学习,在他那么多画家朋友中拜个老师,潜心学习三年,日更不缀,定能有好作品出来,成为家族画作传承下去,有些还能够到市场流通变现,说不定也能像他爷爷一样,成为当地有名的画家呢。
而且我觉得画比文字更抽象更艺术,只要作者作画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感情和心力,就一定会有人喜欢和认可的。作品带给每个阅读者是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再说画品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全凭看画人的感觉和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