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隐私这个话题,其实还是比较敏感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接过骚扰电话,让你买房、买车、买基金,甚至是诈骗电话。原因可能是你不经意的一次软件注册,不经意的一次网站点击,但是更多的是自己的信息被转卖了,至于怎么被转卖的可能我们无从知道。其中比较恶劣的是前段时间“圆通信息泄露”的事件,40多万人的信息被泄露,其中会不会有你呢?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应用,数据的过度采集对个人隐私的泄露更严重。普通的比如你购买了一个血糖仪,同时经常购买中老年人的生活用品等,大数据采集信息后就可以判断,你或你的家人最近可能有血糖问题。严重的比如换脸软件(抓取你社交信息中的人脸信息用于色情软件)、大数据杀熟事件(苹果和安卓不同手机系统和新、老用户区别对待,显示不同的购买价格),你是不是被杀的那个呢?
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会留下相应的数据痕迹,大数据通过整合信息,可以获取你的一天的活动范围,你的喜好,你的身体状况,你的人际关系等,收集的信息越多,个人画像越精准,隐私越容易泄露,泄露的危险性就越大。
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信息的泄露呢?
1、不要贪图小便宜,随意扫描二维码,下载或注册网站和APP等。下载各类APP或注册网站时,注意浏览隐私条款,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填写真实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家庭地址等设计隐私的信息。网站上浏览信息时尽量采用匿名形式,关闭网站的cookie功能,避免受到互联网跟踪。尽量不要在网吧等公共场合的电脑上输入账号信息,更不要启用“记住账号密码”功能。
2、网络购物时,确保网站安全,并安装安全控件,尽量填写匿名信息,并定时修改密码,密码设置尽量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数字的复杂密码,干扰软件的某些不确定程序或者病毒获取个人密码。购物时可以多个平台一起比价,或者到线下咨询再到网上下单。同时尽量避免用同一个邮箱或手机号注册多个平台,因为很多平台之间都在共享数据资源,可以避免跨平台杀熟。
3、不要在论坛、社区等陌生人可能看到的地方晒照片、发送位置等,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要设置隐私权限,每次发布时还可以设置允许哪些人看、禁止哪些人看。
4、包含个人信息的快递单、刷卡POS单、银行业务回执单等不要随手丢弃,要进行信息消除处理,除了地址电话和金额等敏感数据需要消除外,运单号、交易流水号、等也要消除,因为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获取其他信息。
5、废旧电脑、手机、移动硬盘、优盘等不要卖给二手商家,因为删除或恢复出厂设置后可以被轻易还原,想要彻底清除信息就要格式化数据存储后再覆盖无关数据,反复多次才能避免隐私信息被恢复。但是这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进行物理销毁才能绝对安全。
关于大数据对隐私的泄露问题,其实除了我们自己要注意保护隐私,国家政府机构也会有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帮我们个人避免隐私的泄露。当然,如果大数据合理的收集和使用,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很大的便利,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最近上海市长宁区为独居老人安装的智能水表引起了3.7亿人的关注。街道通过大数据监控,12小时内水表读数低于0.01立方米(读数的异常往往能合理反映出独居老人的生活异常)自动报警,居委会会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社区通过大数据监控真正将对老人的关爱落到了实处。
再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治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健康码小程序,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人员的出行轨迹和健康状况,避免疫情快速扩散,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诸如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既然大数据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就要学会拥抱大数据,学会合理保护个人隐私,避免隐私泄露和被大数据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