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铜井镇的鲁家庄,坐落着一座气势非凡的范家大院,占地宽广,足有18亩之广。这座大院巧妙地分为东大门、西大门和后大门三大区域,内含十一处宅院,上百间房屋。这三处宅院均呈现出清朝末年中国北方民居独特的二进院带花园布局,堂房、厢房与南房错落有致。院落间,房屋间,青石铺就的小径蜿蜒曲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东大门更是沂蒙山区封建地主的典型代表,其院落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在三院中堪称翘楚。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四十米,堂房六间,厢房十二间,南房六间,马厩、耳房等一应俱全。现存门楼高耸入云,图案雕刻精美绝伦,宛如一件艺术品。门楼上还装有望柱,悬挂着显示其官级品别的匾额,令人肃然起敬。
村里的老人们口中流传着一个故事,范姓家族的先祖们,在明朝宣德年间,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县跋山涉水,先抵达沂州城北45里的老村,也就是今日我们熟知的兰山区范家村。而其中的一支,更是在明嘉靖年间,从范家村迁徙至此,扎根于这片土地。
范氏始祖,如同勤劳的蜜蜂,起早贪黑,辛勤耕耘,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坡地上,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丰厚的家业。范家鼎盛时期,田地广袤,拥有60顷之广,遍布方圆几十里的十几个村庄,南至沂南县蒲汪镇的下庄村,北抵沂水的院东头,都留下了范家田地的痕迹。而家中的佃户更是数不胜数,他们辛勤劳动,共同为范家的繁荣付出着努力。
据村支部书记陈继伟介绍,像鲁家庄的陈姓、杨姓等家族,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跟随范家做长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纷纷在这里落户生根,成为了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待得年景好转,范涓又为这些孩子们筹集盘缠,一一送回了各自的故乡。然而,其中一位姓张的孩子却对范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依依不舍。范涓见状,便将他视为亲子一般疼爱,不仅为他盖起了新房,还为他操办了婚事,让他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范家对读书教育亦是极为重视。在后大门旁边,至今还能见到几块残破的旗杆石座,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范家的辉煌历史。当年,范涓的儿子范鸿策考中举人,范家便在宅院前立起了高高的旗杆,那杆影高耸入云,远在界湖都能望见,象征着范家的荣耀与尊贵,更彰显着范家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那么,如此兴盛的范家,又是怎么衰落下来的呢?
1925年之秋,秋风萧瑟,却难掩范家大院内的惊心动魄。那日,土匪刘黑七如同黑云压城,突入大院,一时间,院内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他残忍地将范家东大门的范恩松以及其他几位范姓族人绑走,犹如猛虎下山,肆意横行。
刘黑七开出天价赎金,要求范家以36000块大洋换取人质的平安。这对于范家而言,虽家财万贯,却也并非一笔小数目。范家各户为了赎回亲人,只能忍痛割爱,变卖家产、土地,四处奔走,东借西凑,筹集赎金。
最终,十几车沉甸甸的大洋被运往土匪的巢穴,范恩松等人得以重见天日。然而,范恩松却因土匪的残忍而失去了一只耳朵,他的面容从此变得残缺不全,成为了这次灾难的永久印记。
经过这次惊心动魄的折腾,范家元气大伤,如同被风暴摧残的大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盛与活力。曾经显赫一时的范家大院,也在这场浩劫中逐渐衰落,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一个大院就是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就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如今的范家大院,西、后大门的房屋倒塌殆尽,院落杂草丛生,东大门仅存一座较为完整的门楼,门檐上的装饰品也大多被偷走,仅有的几间房屋也是残垣断壁,破屋漏天。
如果你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范氏族人,是否还愿意回来看看老宅子,找找儿时的记忆,或许,带上一捧家乡的泥土,你会走得更远更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