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阳奉阴违》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 于晓桓
案例:
学生丁丁犯错,于老师约家长面谈,丁丁妈妈当时也说,会全力配合老师,绝对跟老师的教育方针走。可是,一天后,于老师陆续接到班里其他家长的来电,说是丁丁妈妈给家长们打电话调查老师是不是对学生有偏见,就这样丁丁妈妈不信任老师,于老师觉得自己的真诚被辜负了,善意被扭曲了,觉得当老师怎么就那么难呢!
摘录: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果教师与家长之间彼此信任,家长往往会相信教师的判断和决定,并且积极支持班级工作,参与班级建设。如果家长不信任教师,就会细细检查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好比一台高分辨率的显微镜。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即使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交流,也要考虑好如何跟学生说,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都是在各种各样的说教中长大的,得承认讲大道理的说教已经成为他们最讨厌的教育方式,甚至会对此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换一种沟通方式,往往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承载着父母美好的希望,父母渴望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牵挂着父母的心。
孩子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目标。
同行观点:
面对“阳奉阴违”的家长,我是这样做的:
1.备好“见面课”
当我们需要家长配合时,一定要像上课前备课一样做好准备:家长来学校的时间、见面地点、跟家长说话的内容、通过交流需要达到的目的......这些都要充分考虑和准备。
2.换位多夸赞
在与家长交流时,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我是家长,我需要老师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思考就会让自己和家长有相同的站位。说话时不妨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实际上,表扬孩子也就是在肯定自己和家长的工作。在良好沟通的前提下,恰当地指出孩子的问题,会让家长感觉到老师不是在告状,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为孩子好。
3.真诚出主意
老师还可以从主观上多多剖析自己,把自己的困惑和家长交流,这样反而会让家长感到老师是真诚的,可靠的,也会更加信任老师了,此时老师再真诚的帮助家长想办法,解决问题,家长会认为老师确实是在帮助自己和孩子,如果再不配合,于情于理都过意不去。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只要我们修炼了让家长信服的专业素养,就会建立真正的教育同盟军。
当教育策略生效,使孩子有所转变时,也就突显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家长也就会从心中认可老师了。
收获:是呀,我是个老师!我的身份让我冷静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出现在脑海里:还有什么能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呢?作为老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一边,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一边,理智地看待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这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