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种个人商业模式
今天学习了个人的3种商业模式,分别是:
(1)一段时间出售一次
这一种商业模式里,又分为两种人:一种是打零工的兼职,把个人时间视为存量资源,用掉一天,就浪费一天,不曾去想把存量资源增值。比如大学生发传单就是一次性消费自己的时间,自己也曾在大学期间做过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来,除了当时每天不到100块的兼职工资外,没有其他能力的提升。
第二种人,是我们大部分人。朝九晚五,把所有的时间都卖给一份稳定的工作,换取一份稳定的薪资,虽然每天都在循环,但又因担心跳脱出来的不稳定而牢牢锁死在原位。
(2)一段时间出售多次
第二种模式,是把一段时间多次出售,从而享受时间复利的人,也称有睡后收入的人。比如潜心练习终于成名的画家,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限期获得画作的版权费。
(3)花钱买别人的时间做事
第三种是买别人时间的人,比如公司老板,投资人,他们买员工的时间,买创业团队的时间,让别人为自己做事,然后产生裂变式财富增长。
我在用哪种商业模式?还能如何优化?
个人的商业模式虽然看不见,也无法从生命一开始就直接选定,但就像市场机制于经济,它就在我们每天的选择中成型,然后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命走向。尽管用第二三种模式过这一生,对大部分人来说门槛很高,也很难,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选择的权力,每一次小的抉择都可能成为推动整个人生巨变的动力。
二、第一种商业模式的自我优化
反观自己,还处在第一种商业模式中,时间没有产生多倍收益,但读完今天的两章,觉得还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做优化:
价值=单价*数量,提高单位时间的价值
(1)单价(基本盘的价位提升)
单价可以看作我放在人才市场上的基本定价,主要涉及到学历,履历之类的。要提高这个,我可以通过
①学历深造,有条件后读在职研究生,或者商学院课程;自己有计划学习心理学课程,不过现在暂时没有经济条件,暂时只能通过自己搜索知识的方式去学;
②职业技能提升,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进取,给自己揽事儿,拓宽职场机会,同时了解行业信息,阅读相关行业案例,参与竞品的运营流程,多方面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2)数量(为自己打工还是为别人打工)
数量可以看作单位时间内,我获得的价值。李笑来老师在梳理给我们做了一个纠偏:每天面对重复琐碎,刁钻为难的工作时,我们的心态如果要保持得好,那就需要想清楚,做这份工作是为自己打工。
前任和我在这件事上就曾产生分歧(这大概也是我们三观不合的表现之一吧~),他觉得老板只付了他这么多薪水,凭什么还要他哼哧哼哧傻干到晚上九十点,而我会觉得,公司也还算不错,成长速度快,你在这个平台,其实它给你创造的机会就本身是有价的,为什么你不好好去利用它呢?如果只是一味想着别人给了多少,却忘了自己成长的重要性,那这就是很愚蠢的舍本逐末了。
为别人打工,一段时间只产生一份收入的价值,而为自己打工,除了那份薪水,还有积极在工作中提升的能力,以及下一份工作的面试简历上,更加打动人的分量。那些仅仅是在大公司光环里磨洋工、偷工减料的人,很容易被市场高估,但市场不是不透风的墙,总有人会把这种人过往的表现平平甚至不堪,给传播出去。
前两年有一个同事,出身211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实体行业的管理岗,到了我司后,工作上长期奉行赶8争7下班,平时工作也是尽可能不做就不做,私底下也经常diss小组领导人给的活儿太多太难。一年后,他跳槽了,薪资涨幅很高,我们很心动。后来,他的简历传到了我们眼前,才发现他把小组负责人的工作内容全部写在了自己的过往经历上,而他只是个冒充者。再后来,听说他因为项目组解散离职了,接连又换了好几份工作。
每当谈起身边这种负面例子的时候,就会想,要沉住气,多积累才行。不要去抱怨事儿多钱少,而是去看这双份回报折合后的实际价值有多少,一年后、三年后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的成长净值到底对不对得起这些时间,如果客观分析,的确对不起,那么就寻找和自己现阶段更匹配的地方。
今天的课程里,还有个点很打动我,个人估值&真实价值。我是一个很容易有“冒充者心理”的人,稍微有些成果都会觉得自己是幸运,而不是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半年前换了一次工作,距离上一份工作入职,已经有近3年,在一家互联网公司,3个月就是一年。一直不知道跳槽,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发现稍微有经验的岗位,给价就很高,觉得自己暂时还不配,也没能力胜任,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我的领导鼓励我:你值得,你就去找那些不低于X的岗位,你能做好。
其实也不仅是因为有冒充者心理,还因为害怕自己被高估,以及别人发现我被高估之后的失望,最后整个局面的难堪。的确需要自信,但还是会时刻提醒自己,有人比你更优秀,你要走的路还有太多太多,别得意。今天就先到这里啦~絮叨了很多
一段时间出售多次,以及买别人的时间去赚钱,这两种商业模式,明天再继续拆解。
共勉
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