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没,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制礼作乐,神鸟凤皇见,蓂荚生,乃与成王观于河、洛,沈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昃,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
周武王打垮商朝之后,把商原来的首都附近的地区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但是武王又担心武庚心怀不轨,可能会造反,因此就在附近又封两个弟弟为诸侯,管叔和蔡叔,以便就近监视武庚。
不久之后,周武王死了,他的儿子成王继位。可是成王的年幼,就由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来掌管国家的大事。
这时候,同样是武王弟弟的管叔和蔡叔心里很不舒服。他们到处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王位。他们还联合武庚以及东方的一些诸侯,一同叛变。
周王朝的形式危险,周公带领大军花了三年时间,才消灭了武庚和管叔蔡叔等人的反叛,还进一步扩大了周朝的版图。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礼作乐,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作为华夏文明的初创期,五帝时代还属于礼乐文化的萌芽时期,或者说属于华夏文明发展的神守时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这一功劳应归于周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