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史官”,大量且频繁的记录自己。
因为,这样做真的可以新生
01
第一,记录时间,就会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会优化行为
《奇特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柳比歇夫连续56年对自己做时间记录,对时间进行定量管理,最终留下了庞大的学术遗产,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各类文章报告总计500多个印张,约12500页稿子……涵盖十余个学科,以及包含对很多科学家的回忆录,他同时还是一名大学教师,担任系主任,经常出差考察,他是一名细化领域专家,又是一位博学的通才。当然,他并没有一心只扑在工作和学术上,也不是埋头苦干的人,他每天睡10个小时,定期散步看歌剧,广泛交友,运动……
他并非天才,能实现如此惊人的“自我价值”,原因就在于他一生都在“记录自己”。
因为他认为: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唯独时间是我们的私产。
他坚信,时间是最大的财富,绝不能胡乱花在与人怄气,较劲,满足虚荣心上。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是一个道德问题。
这种记录,让他对时间的“感知力”逐渐增强,因为珍惜时间的稀缺性,柳比歇夫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在记录中复盘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最终成为了一名高境界的“大师级人物”。
02
第二,记录善恶,就会意识到因果,意识到因果,就会修正自身
《了凡四训》的主角袁了凡小时候曾在慈云寺遇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姓孔,懂易学能推演卦理,孔先生算出他会中贡生,并且会在哪一年当上四川县长,三年半后应该辞官还乡,还算出他会在53岁那年八月十四丑时去世,命中无子女……几乎把他一生荣辱算尽,后续也开始一一应验。
就在他以为自己无法挣脱命运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云谷禅师,禅师说:你一定要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种种过失,就能把你自己考不取功名、没有后代、53岁去世的命运扭转,一定要积德,要对人宽容,要和气慈爱、保养精神,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天开始,这个新的你,一定可以超越命数。
血肉之躯,落在命数里,就可以推算。但是如果我们透过修行,让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合乎天道,就能改变命运。
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就是一本用来记录善恶功过的薄册,让他把每天的事情都一一登记,善事是否增加了,恶事是否减少了,又教他念准提咒。
从此,他开始心存敬畏的生活,每天记录自己的言行举止,结果三千善事还没有做完,就生了儿子,几年后又中了进士,53岁那年也平安度过。
记录自己,就是提醒自己,就是修行。
君子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03
命运有没有改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大量高频的记录自己,能带来3个立竿见影的实际好处
1)灵感有储备:大脑会在不经意的时候产生奇思妙想,你根本不知道哪个想法会用在什么地方,我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觉得自己想到了就可以了,但其实,等你真正想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忘记了。
所以,随时记录你的创意灵感,尤其是那些跟你工作相关,能解决你生活问题的部分。
比如:我是写文章的,那么我就需要随时记录自己可能会想到的选题,在跟别人聊天时、走在路上大脑突然闪现的念头,或者看书时的一些延伸想法等等,都需要及时记录。
2)表达有提升:表达有很多种,说话、写作、艺术表达等等,都需要通过你的自我记录来做提升。比如,写日记写多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写文章不费劲了;拍短视频拍多了,你就发现自己不惧人际交往,沟通顺畅有条理了……
甚至于,如果你身体存在某些长期的病痛,比如偏头痛、皮肤粗糙……通过记录自己每天的情况,包括饮食、运动、情绪、天气、发生的事情等等,就能分析出,哪些因素会导致你出现身体症状。这些记录也能成为医生的辅助资料。
3)情绪有缓解:人的焦虑迷茫,其实不是来自于没钱,而是害怕自己没用,害怕自己没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害怕自己活这一生“了无痕迹”,这种内心空空的感觉,才是导致焦虑的罪魁祸首。
但是一旦你开始大量记录自己,就能把自己拉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加深了你与世界之间的关联性,你会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活着,无论喜怒哀乐,你都能在书写中成为情绪的第三者,看着它们流走。
因为记录会产生实质的“作品”,会有真实的“痕迹”,所以,内心会变得充实。
有一个职业叫“写作疗愈师”,就是通过自由书写来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现在,那些新媒体上的博主、网红、新个体IP,都在大量的记录自己,他们通过向世界描绘自己,收到了世界给到自己的“回应与关注”,从而获得了金钱、影响力、价值和意义。
04
那么,我们该如何记录自己呢?
第一,要有「简-繁」两个版本
简单版本就是:以时间划分自己每天做了什么,花了多长时间。
把你当下的生活,分为工作、娱乐、学习、家庭四个部分来做记录。
比如:
工作:写一篇2000字推文——1小时
娱乐:跟XX朋友去打球——2小时
学习:看《奇特的一生》这本书——1小时
家庭:陪父母去做体检——5小时
……
详细版本,不是说你还要出一版详细的记录,而是你可以在简单版本的记录基础上,给一些你想要展开表达,你深有感触,对你影响很大,或者想要公开演讲、写作、讲课……的部分做一些标记,然后再根据你的实际需求,去进行创作、记录或表达。
第二,要分内-外两个维度
内的维度,就是“修心”的维度,你需要效仿《了凡四训》中的方法来给自己做一个“功过簿”,记录自己每天所做的善事与恶事,刻意去做的善事也是善事,先去做,通过行动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心。
你可以发愿,比如等你做够1000个善事,想达成一个什么目标,然后观察它是否会实现,一般来说一定会的。
外的维度,就是“修身”的维度,你需要根据自己记录自己的一些所言所行去有意识的修正自己,不能光记录不改变。
《曾国藩日记》中也会复盘自己当天的言行,用于警示自己。
比如:
本日扰扰,几不知有所谓自新者。又席间一言犯众,疏极!每日大过,都在语言。
记录记录,让过去成为一种意义,而不是一种遭遇。
不要因为过去的不堪,就放弃记录,人对过去的感受,都基于当下的生活状况,而非过去本身。
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甚至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