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
之前因为吴天明那惊天动地的一跪,让我对这部影片抱有了很大的期望。
但看完后,我非常失望。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中体现的价值观有点问题。
首先呢,唢呐并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是很久以前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进来的,所以这部影片本来想表达流行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可在很久以前,唢呐也是外来入侵者,那时唢呐的入侵跟现在流行乐的兴起并没有二致。所以说选择唢呐,是无知呢,还是讽刺呢?
第二,唢呐这个乐器本身,就很有讽刺意味。官方对唢呐的介绍,是“音色突出,粗犷高昂,音量极大,能与整个乐队抗衡。”其它乐器很难为其伴奏,它也很难与其它乐器融合。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上位者,一种主权,一种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体现。
乐器如此,吹奏者亦是如此。这部影片处处体现着焦师傅作为一个唢呐匠深深的自恋。他口口声声所称的“规矩”,是要他们唢呐匠吹奏时坐在太师椅上,底下的听众都跪倒,感受着“唯我独尊”的快感。难道他的意思是,吹唢呐的是最崇高的?他自己的话也是自相矛盾。他一开始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可又一直纠结于“成片听众都要跪倒”这个规矩,纠结于后来没有他人愿意请唢呐匠这件事情。既然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那又与听众何干?他口中一遍遍重复的话更是漏洞百出。他总是想让自己的班子传承下去,所以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难道整个镇上只有他一个人和他带的班子会吹唢呐?难道只有他,才有唢呐?他在无人愿意吹唢呐时跑到原先吹唢呐的人家里,将他准备去城市谋生的衣服全部扔在地上,难道人不能决定自己要去哪里谋生吗?他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是吹唢呐还是去打工吗?还是说在焦师傅眼里,学吹唢呐就相当于签了一生的合同,一旦学习,便终生不能停止吗?这哪里是一个音乐人该有的样子?这明明是一个专制的村长。不过这倒是和唢呐的特征挺符合的。
在大部分人听西洋乐演奏而没有人关注唢呐时,两拨人打起来了。这难道是对于新文化该有的态度吗?
我觉得真正的传承不是独尊一家,而是积极学习新的文化,对比现有文化,汲取其精华,思考为何现有文化不再那么吸引人,然后适当融合其优点,再进行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是极具包容性的,是多元化的。不是谁打架厉害谁就能传承下去的,这么看来,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传承人都应该打一场,你死我活,谁是最终的胜利者,谁的文化就最崇高。所以这就完美体现了影片三观问题。
更讽刺的是,影片给演唱流行乐的身材火辣穿着相对暴露的女歌手非常多的镜头,特写很多,也给了底下几个对于美女垂涎欲滴的人很多镜头。所以影片想表达什么?到底是想体现流行乐对唢呐的冲击,还是体现豹纹女郎对唢呐的冲击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一架衡量逝者人生价值的天平,而评判者,便是焦师傅。从这方面来看,焦师傅确实是一个公平公正的评判官。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说不上好坏,它体现了西北农民的生活,唢呐的失落,《百鸟朝凤》的意义与传承者的坚持。它想表达的意愿是很好的,但不得不说它整体因有些用力过猛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