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在于具体的答案,只在于我们是不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提出为什么,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一颗永不停止的求真的心。
答案,名词,指追寻真知途中的临时停靠站。
和菜头老师的这个课程最初是同学分享给我的,读过几篇之后觉得实在是写的太好了,而对知识的最大尊重就是付费,所以今天自己也买了这门课程,然后尽量每篇课程学习完毕后进行输出,也是对学习的一个复盘。说是修炼手册,真的一点也不为过,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有老师在一边指导着修行,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今天第一课的主题是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很容易止步于一个既定的我们大略知道的概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去深挖下一步;而这下一步可能才真正是我们去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可能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支持我们往下挖?比如文章中提出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没有一定物理知识就想不到底层的原因。
2、更有可能的是我们自己不想继续往下追问,满足于表面的答案。因为继续往下追问,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而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虽然已知的答案并非终极回答,只是不同思考深度上的临时结果。
3、我们在回答问题时,以为是在寻找真正的答案,其实是在论证自己的正确。而这一点,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
但是从好的地方想,正是因为我们对答案的不同解读,我们的人生才丰富多彩,我们伏在答案结成的大网上,然后一点一点的去面对那无边无际的知识黑洞,试着去填补,试着去猜测,试着去与天公比高。
我们此刻不是站在终点回顾过程,而是站在中途回望过去。每一个时代里人类都在试图找寻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里产生知识。正因为人类并不知道终极答案,也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所以一路这么探索到了现在。
从现象到符号到概念,一路走下来,我们不要把自己束缚到舒适区里,挣脱出来,不要停,继续往前走。
答案很重要,虽然我们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无知。但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更重要。因为答案是他人提出问题,我们按照框架来一步步往下深挖。如果自己能,尤其在大概已知的世界里提出一个深思熟虑的颠覆常识的问题是不是更具有创造性呢?主动地、积极地去理解世界,寻找真正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