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奇葩说”,每期都看。还喜欢投屏到电视上看,坐在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
最近一期的辩题是“你在20岁的时候,有一个一夜成名的机会,你要不要?”现场观众开始投票是正方与反方的比是81:19,辩论结束时是66:34。其实,就辩论和个人立场而言,我觉得正方的辩论更胜一筹,尤其是肖骁的辩论,张弛有度,入情入理,一点都不牵强生硬。
如果让我来选,我也会选要这个机会。
每次辩论完毕,我很喜欢听二排辩手和导师的发言。
陈铭举了易烊千玺的例子,说明需要抓住这个机会,而不要先去想那些机会之后的事。傅首尔举了自己的例子:当初去参加超级女声的海选,没有成功,参加奇葩说成功了。她是站在反方说的,其实这恰恰证明了她要了那次机会,只是得到后发现自己不合适,找到了现在自己的样子。
导师中,薛兆丰说:辩题里有一个词语叫“机会”,说明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而芸芸众生,很多人缺乏的都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也不是问你得到后你要怎么做,只是单纯地摆在你面前,为什么不要呢?我深以为然,机会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也没有捆绑之意。
李诞举了自己的例子,论证是要要这个机会的。他说:做大事和做小事其实是一回事。因为你该经历的都要经历,该难受的都要难受,这没有分别。
蔡康永的发言,我也深深赞同。有两点我受到启发:
一是李诞在酒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他在蔡康永现在的年纪还觉得有趣吗?蔡康永说他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依然有趣”。对这个社会或者自己从事的事情保持一种“依然有趣”的态度,是很好的态度。如果真的觉得无聊了,那就不待在这个场合里好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名利并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你对名利的看法。
另一方面则是他分享的关于“机会”怎么来的问题。机会并不是均等的,而是试出来的。你看到某些人光鲜亮丽取得了成功,你以为他是自然或者毫不费力得来的吗?肯定不是。很多人的成功都是不断试出来的。
反思自己,如果说我从县城逃离到省会城市是一种成功的话,其实我也不是试过一次。仔细回忆了一下,加上最后这次我应该一共试了四次。
第一次,是2005年。当时还邀约了两位同事一起,坐了一夜的火车抵达,目标是银都师范小学。那次我的简历如实填写,教语文也教数学。记得当时接待我的老师(应该就是现在的那位冯老师)对我说:“老师,你怎么这么不专业哦!”我以为这是我的长处,结果却当成了不专业的表现。想想也是,在语文数学的学科壁垒很森严的现实下,两样都教,的确太不专业了。只是,到了前几年,一些包班,或者一些项目式学习,一些跨界,又彰显出了这样不专业带来的好处。应该说,其实我包括我现在的学生也在享受这样的好处。
第二次,大概是2007年。泡小西区成立,获得面试机会。当时面试我的老师我也依然记得,好像只是聊了聊天,原因自然是我的学识和格局都还很小吧。
第三次,大概是2008年。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获得面试机会。讲了一堂课,也和校长面谈了。自然也因为当时我教了好几年的语文,应聘上的是数学,且是很难上的一节课——小数的意义。理念自然不能跟上,也就未果。
第四次,已经在前面的文章《我来高新十年(一)》有谈到,这里略过。
是的,我现在能够大方说出来,因为我现在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如果没有成功,这些事便不会分享出来。但依然验证了这个结论:机会是试出来的。虽然有句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的人,有准备的人也不能每次机会都能成功啊。
马东说: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其实人也有决定性瞬间,但那一瞬间才是决定性呢,取决于你抓住了哪次机会。
我也反问我自己:现在的工作还有趣吗?
我也真的认真想了想,答案是:依然有趣。所以我才会保持这份热爱,坚持阅读和写作,坚持思考。
这样做也并没有多大的目的,如果有新的机会来临,我想我有能力抓住即可,而不是给此生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