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细读过王小波。只是在很久以前的大学时代翻过几页《青铜时代》,感觉这人看待事物的思维切入点与常人大有不同,遣词用句也颇为精警,不过也就仅此而已。
现在看来,当年还真是狂妄。
重新读《红拂夜奔》,虽然从头到尾过了一遍,但就是读不下去。
这很难解释。
强解的话,这样说吧:有些文字你一看就会烦躁甚至是厌恶,但不是说这文字没有力量--从文笔上可以说是很好的文章--但正是文笔的精妙愈加突出了文字让人不爽的地方。
不想举这样的例子。因为如果要举例子,差不多就是要把全文都粘贴过来。那就真没什么意思了。
我不喜欢,但是我也干不掉他。他已经去世很久了。
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烦躁心态。也许是这样的文字离现在的世界太久了。像一团奇怪的火,过了很多年后又重新燃起来,点火的人已经不知去向,但他还是要沉默地烧下去。
烧成一团沉默的灰。
他确实有好文字,比如《万寿寺》里面的写景:
现在正是盛夏时节。假如是严冬,景象就有所不同:此时湘西的草坡上一片白色的霜,直到中午时节,霜才开始融化,到下午四点以后,又开始结冻,这样就把整个山坡冻成了一片冰,绿色的草都被冻在冰下,好像被罩在透明的薄膜里......
读来层次递进,如六月饮冰,毛骨悚然。
这是我能读出来的味道。也许作者还有别的意思,我不知道。
不过我不在乎,这又不是高考的阅读理解。
再引一段《万寿寺》。
在林带里,盘旋着可供大队人马通行的红土大路,上面铺着米黄色的砂石。在大路两边,岔出无数单人行走的小路,这些小路跨沟越坎,穿进了林荫。小路两面有猪崽子走的路,有时是一道印满了蹄印的泥沟,有时是灌木丛上的缺口。在猪崽子走的路边,有蛇行的小道──在压弯的茅草上面蜿蜒的痕迹。在蛇行的小道边上,有蚂蚁的小道──蚁道绕开了绵密的草根。在蚁道的两侧,理当还有更细微的小道,但不是人眼可以看到的。
这种由粗到细的表达,如人观画,纤毫毕见。其经典程度,可以放进任何一本小说教科书甚至是语文教科书。再进一步,就能带出刘慈欣《吞食者》里面的蚂蚁文明了。
最后引一段。
在湘西的草地上,蓝色如烟,往事也如烟。清晨时分,被露水打湿的草地是一片殷蓝,直伸到天际;此时天空是灰蒙蒙的。这种蓝色和薄暮时寨子上空悬挂的炊烟相仿。诚然,正午时的天空也是蓝色,此时平静的水面上反光也是蓝色,但这两种蓝色就没有人注意。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只有如烟的殷蓝色才叫作蓝色,别的颜色都不叫蓝色。
你发现了。这并不是在写景,而是在暗示些什么。具体是什么,去看原文吧。
但我不喜欢他的暗示。
我还是喜欢纯粹的景色,没有人存在的世界。
如王维《鹿柴》: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也有可能,是我在长时间的快餐文字阅读中,已经对真正好东西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很可怕。
不过我也在读契诃夫--他的小说更古老,和现代文字更加不同。以后再挑几篇他的小说来写写。
把他们放到现代的大环境中,或许会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这也许是我写出好文章的契机吧。
【2021年6月9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720字。】
【今天引文有点多,不算在正文字数里面。如果算了,就又是一篇千字长文啦。】
【引文太长的时候不太好表达啊。斜体字用在汉字上面不太合适的样子,伤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