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独自一人生活的我来说,孤独是常有的事情。不善社交,也疲于社交,于是在微信中看一些有趣的帖子就成了我调剂生活的方式之一。在看到《周杰伦歌曲下面的评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周杰伦已经在很久之前就陪伴我们了。
在我的同龄人当中,接触周杰伦应该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在听他的歌曲,我反而基本没有听过。那时候的我假清高地抵触这一类的流行音乐,认为只有古典音乐才是最正经的音乐。所以,在音乐这方面,我跟我的同学们脱节,他们不愿听我喜欢的听的音乐,我也不喜欢他们狂热的追求。从那时候起,不懂得求同存异的我,就已经开始陷入了“孤独”。说来也奇怪,偌大的一个学校,我竟然找不到能喜欢听我喜欢听的音乐的人。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高中。
进入高中之后,我的同桌是一个开朗“霸气”的女孩,但也是一位周杰伦歌迷,在她“逼迫”我听了周杰伦与费玉清合唱的《千里之外》之后,我忽然发现,原来的我,过于固执了,也没有真正地理解音乐。周杰伦的歌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能接受。但凡曾经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心态——认为自己所学的才是正宗的,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排斥所有的风格迥异。音乐不例外,我也不例外。可是这门艺术并不闭塞,也没有正宗不正宗之分,兼容并包才是其应然。
也是从那时候起,我才开始听周杰伦的歌曲。可高中的时间毕竟有限,那时候也不像现在有丰富的资源,便利的条件,能够让我补习初中错过的“周杰伦”,他的歌断断续续星星点点地陪我到高中结束。而已经不那么固执的我在大学时候面对犹如爆炸般的音乐资源的时候,周杰伦却慢慢淡出了萦绕我耳畔的音响,成为了我记忆中夹生的那一笔画。
所谓孤独,并不是单纯的形单影只。在热闹的KTV包房中听着大家都会唱而我却感到陌生的歌曲的时候;在大家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狐疑我是否是“现代人”的时候;在我跟大家分享我喜欢的音乐,大家一头雾水而又露出无聊的表情的时候,我才知道,热火中的坚冰是何等的凄凉,孤寂也不会因为量的积累引发质的飞跃。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而孤独,但无往不在热闹之内。每一次的聚会,其实就是孤独与孤独的碰撞,也许这样碰撞产生出的火花,才是聚会最应有的精彩。
人和人之间彼此孤独,但是一个人的过往与现今却不寂寞。人的意识永恒流动,记忆像流水一样贯穿始终,人们注目于眼前的涟漪却被音乐这门时间的艺术将这些串联了起来。一首周杰伦的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里有哭泣,有欢笑,大体相似却又完全不同。微信帖子里评论的伤感,不是周杰伦的歌带给我们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而是不知不觉中时间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