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婚恋—摘录中读:李山老师讲解《诗经》

《大雅·思齐》中对周文王家庭的描写;《女曰鸡鸣》中对和谐的夫妻关系的描写。因为周王室对婚姻关系的重视,所以他们的婚礼上相对比较严肃,但在一些地方风俗中还保留着“闹洞房”这种婚俗。

结婚是喜事,于是诗人常用欢快的笔调去写,甚至还采用了工笔画的手法。比如在《卫风·硕人》中,就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来比喻新娘的美丽,这些都是《诗经》体系中“正”的表现。除此之外,在《诗经》的体系中还有 “反”的表现,记录了很多失败的家庭,尤其关注那些失败家庭中的不幸女性,她们的哀怨在《诗经》中的体现是非常深广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对女性的同情,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见于《邶风》。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中《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地(今黄河以北、河南安阳一带)的民歌。这三种风调虽然名字不同,但它们产生的地域却是相同的。在《邶风》中有一首诗叫《谷风》,写的是一个女子被抛弃后的哀怨与苦闷,从侧面反映出她对待这件事的态度。

《诗经》中的女子在对待被抛弃这件事情上,会有不同的态度。比如《卫风·氓》中的女子被抛弃后也会诉苦,但她很有决断,所以她可以唱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接着她告诫其他女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首先用鸠鸟喜食桑葚作比,接着劝告女子们不要对男子太过痴情,因为女子一旦陷入爱情便很难脱身,而男子陷入爱情却只是一时的。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女子痴,痴一世,男子痴,痴一时。”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对待爱情或感情问题上,男性并不像女性那么专注,那么忠贞。当然也有例外,但例外往往能够反衬例内。

汉代有位著名的学者叫郑玄,曾为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诗经》作过注,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他的观点往往有些阐释过度,对诗的理解也比较枯燥。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位“老先生”也认为,古代男子有很多事情可供选择,因此容易分心,而女子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选择不多,所以更容易对感情专一。大概从人类社会开始便逐渐产生了这样的习惯,这是人类自身文化发展,社会分工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非某个特定时代的原因。甚至有些动物也是如此,也许人类在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天性。

《氓》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它表现了一个女子的觉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尚未成婚之前,你对我海誓山盟,成婚后不久就已经是“相看两厌”,既然如此,倒不如一别两宽,这是一种比较决绝的态度。《氓》的价值就在于女主人公在失败的婚姻中体会到了男女对待感情问题的差异,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因此以自己的经历来提醒女子们“无与士耽”。就像汉乐府中有首诗叫《枯鱼过河泣》,以鱼拟人,来告诫同伴们要“慎出入”,离开水底的时候要小心。

与《氓》一样,《谷风》这首诗也采用了女子自述的形式,这在《诗经》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诉说她在失败的婚姻中所遭遇的苦楚。虽然如此,但诗的作者却未必是女子本人。并不是说婚姻失败后的女子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道路,成为了一名女诗人,这在当时是不符合生活常态的。即便是今天,很多女子遭遇了不幸,也未必变成一个诗人。但如果有人将这些女子的遭遇,苦楚收集起来,代替她们去表达,谱写成诗篇,这就可以理解了。

就好比在今天,我们去采访一个女子,把她的哀怨,苦楚写成文字去表现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诗经》中也存在着这种报告文学现象,而《谷风》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可以猜测,也许当时有专业人士听这些女子诉苦,再把这些苦楚写成诗篇,从而提醒社会注意。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现象叫“王官采诗”。

关于《诗经》内容的来源,经学有一种观点叫做“王官采诗说”。

“王官采诗”最早见于《左传》,《汉书·艺文志》《汉书·食货志》中都有记载,何休在他的《公羊传解诂》中也谈到了过。他认为是有一批身份地位不高,或是孤苦无依的人受了周天子的指派到民间去采集一些民风。结合《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王室派出使者去民间搜集民风,然后将采集到的的资料交给太师,也就是乐官,并且据《左传》中的记载,乐官基本上都是盲人。他们都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由他们来对采集到的内容进行编曲,由乡到邑,由邑到国,由国到周天子。

《谷风》,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一共有六章,首先来看第一章。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谷风”就是“东风”,刮东风的时候不一定都会下雨,但在女子眼中东风带来的就是阴雨天,这里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黾勉”是连绵词,指“勤奋,努力”的意思,夫妻应该努力同心,不该动怒,这句就点出了婚姻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男子的脾气变大了。“葑”是“蔓菁”“芜菁”, “菲”指“萝卜”一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植物的根块,是用来做腌菜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芜菁

此处女子做了一个比喻,人们采集“葑”“菲”要的不就是它们的根块吗?言下之意,男子娶妻,不就是娶贤吗?有哪个女子可以美丽一辈子呢?实际上这暗含了婚姻失败的原因,当贤惠的妻子年老色衰了之后,男子便开始见异思迁。“德音”指“德行”,即人的态度,“莫违”指“不违背常规”,如果你不违背常规,那么我便和你一同活到老。

短短几句话,就将女主人公的性格表现得非常清楚。她对婚姻的期许是,只要我是贤妻,那么丈夫就该一生不变心,只要丈夫不变心,我就和他一起白头偕老。这种逻辑在今天很多婚姻失败的女性身上同样可以看到,她们对婚姻,对丈夫有很强的依附色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个“思无邪”的一个重要解释就是《诗经》中的很多东西作为生活的智慧是可以借鉴的。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行道迟迟”,是指“走路很慢”,这个被描述的对象是女主人公自己,脚步沉重,行走缓慢。“违”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女主人公虽然已经离开,但内心深处是不愿意的;另外,“违”字可以看作通假字,通“愇”,是“恨”的意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迩”指“近”,“薄”是词头,通常加在动词前,“畿”,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组合是“京畿”,河北省在清代的时候被称作“畿辅”地区,但它在古汉语中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门槛”。女子离开的时候,丈夫并未远送,只是送到门口便转身回去了。

“荼”就是“苦菜”,有学者认为此处的“荼”就是“茶”,《说文解字》中说“茶,苦荼也”,我们在此就把它解释为“苦菜”。“荠”就是“甜菜”,可以做糖。女子在此发出感慨,谁说苦菜最苦?与我的苦相比,它就像荠菜一样甜。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男子有了新欢,两个人亲如兄弟,“兄弟”在此代指夫妻。现代人不会做这种比喻,但古人最重血亲,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里也提到过用兄弟来代指夫妻的例子,在今天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血亲是天伦,夫妻是人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左传》中曾经有过记载,一个女子的丈夫意图反抗朝廷,但女子的父亲是拥护朝廷的一方,女子无法,便去请教母亲该如何选择,母亲对她说,当然要站在父亲一边,因为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可以另选。(《左传·宣公十五年》:“雍姬……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这就演化出了我们后来常用的一个成语“人尽可夫。”“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两句实际上就交代出婚姻失败的原因,同时也表现了男子的冷酷无情,女子尚未离开,男子就另觅新欢。以上就是《谷风》的前两章。

通过《邶风·谷风》的前两章,我们既看到了女子的性格又看到了她的不幸遭遇。但诗中并未详细写出女子如何被遗弃,丈夫又如何去虐待妻子的,这是中国叙事诗在叙述过程中非常有特色的的一点,即在素材的挑选上,详略得当。被抛弃的女子在第一章中表明了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和理解,第二章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开始,只用了“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这一个场景就把男子的薄情寡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章。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泾以渭浊”意思是说,泾水之所以变得浑浊是因为渭水,我们今天熟知的成语“泾渭分明”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湜”指“清澈”,“沚”的本义是水中的小洲。在此处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即便是泾水因渭水变得浑浊,但它一旦停下来却还是清澈的。女子认为虽然自己与男子的新欢相比可能年老色衰,但其实自己的条件也不差。“宴尔新婚,不我屑以”,“不屑”一词在现代汉语里还在使用,这句话实际上是女子在埋怨自己的丈夫,但这一章节的重点并不是夸赞自己的美貌。“毋逝我梁”,“梁”是为打渔而修的水坝,古人会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下网,通常晚上下网,第二天就会有收获;“逝”就是“去、到” ,“毋发我笱”,“笱”是竹编的鱼篓,这两句实际上是对新人发出的一种“警告”。接下来两句却是泄气的话,“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躬”指自身,“阅”是容纳,“遑”是指“暇”,来不及,“恤”,是指考虑,在女子心中自己都已经不被丈夫容纳了,又何必去考虑这些事情呢。

这一章中出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是“泾以渭浊”。“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而“泾河”是“渭河”的支流,这两条河流在陕西境内交汇时,由于含沙量的不同形成了一清一浊的独特现象。《谷风》是一首卫地(注:今河南地区)的民歌,一个来自河南的弃妇居然会了解陕西的河流状况。当然这不排除这个女子可能是从陕西嫁到河南的,但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从这首诗来看,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很高,娶妻没有必要到那么远的地方。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此外,这句话的注释也非常有趣。乾隆皇帝作诗的时候曾经查阅过古代的注释,但唐以前和唐以后的注释却让人越看越糊涂,于是他便下令让陕西的地方官前去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泾水是清的,渭水是浊的。因为泾水流经的地方多是石头,而渭水流经的地方多是沙子。后来乾隆皇帝就将这个奏折做了修改,收进了自己的御制文集中。

除了乾隆皇帝,俞平伯先生在上个世纪早期也写过一系列文章探讨这个问题,在《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中俞先生提到这首《谷风》“不可解”。他也有类似的疑问,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来自于河南,身份地位并不是很高,想必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一开口就能说出“泾以渭浊”这样的话,着实让人费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俞先生的文集,里面有详尽的叙述。这个现象在我看来,是“王官采诗”的一种痕迹。

其次是“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这四句在《小雅·小弁》(弁,音pán)中出现过,写的也是一个受迫害的人离开家。《雅》《颂》中的作品都产生于西周时期,主要是周王朝的直属地带,这些线索告诉我们,这个诗人所使用的的语言来自《雅》《颂》,有可能就是陕西一带的方言,而这首诗产生的时期应该是在西周晚期,如果我们仔细读诗就会在这些文字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在第三章中可以看到,女子首先指责自己的丈夫喜新厌旧,薄情寡义,对自己不屑一顾,接着把矛头对准了丈夫的新欢,并对她发出了“警告”。这也是一种常态,一般被抛弃的女子通常都会非常痛恨那个“第三者”,这种痛恨要比对自己的丈夫来得更深,实际上这是一种感情上的误区,却非常的生活化。之所以说《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就是因为它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第四章写女子作为家庭主妇时的所作所为。“方”是木筏,在此处用作动词,指用木筏渡河;“舟”指用船渡河,如果水深就用木筏渡河,如果水浅就自己游过河去,这里是说自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拿捏好生活的分寸。“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在这里主要偏重的是“亡”,家中没有的东西,我都会努力去追求,也就是说让家人能够过上好日子。“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民”指他人,一旦别人家里有了急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这一章的言外之意就是女子认为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妇德无亏”,没有任何差池,没有对不起丈夫。这也是一种诉苦的常态,女子总是从“妇德无亏”的角度来说自己不该被抛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女子被抛弃并不是因为“妇德有亏”,而是因为年华老去。虽然没有切中要害,但诗人却把她的抱怨一一展现出来,这是非常高明的一种手法,对于我们认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在这里女子又把矛头指向了男子。“慉”,指“好”“爱惜”的意思,“雠”指“仇人”“对头”,你已经不喜欢我了,反而把我当做仇人;“既阻我德,贾用不售”,你已经走了,拒绝了我的“德行”,我就像是商贾囤积的商品卖不出去一样,实际上是指自己的美德遭到了拒绝。接下来是今昔的一种对比,“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育”在这里是结构词,“恐”是“恐惧”,“鞫”指“穷困”,“颠覆”是指“穷困潦倒”,当年我们穷困潦倒的时候曾一起努力,以免陷入困境,如今已经生儿育女,生活有了改观,你却把我比作毒物。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旨蓄”指“美好的积蓄”,“御冬”指“抵御艰难”,女子说自己过日子从来都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而今男子有了新欢却拿着自己的积蓄做了资本;“洸”“溃”原指水势凶猛,在这里用来指态度粗暴凶恶,后来便有人用“有洸有溃”来比喻打老老婆。“诒”通“贻”,指“遗留”,“肄”指“痛苦”“忧愁”,你已经忘记了过去,现在对我只有恨意。最后还是做了今昔对比,而最后将指责的对象又变回了男子。

清代学者顾镇,著有《虞东学诗》。(注:《虞东学诗》共十二卷,收于《四库全书》经部诗类。)他曾评价《谷风》说:“此诗反覆低徊,叨叨细细,极凄切又极缠绵,觉庐江小吏妻诗殊浅俗也。”“庐江小吏妻诗”指《孔雀东南飞》,顾镇认为读过了《谷风》之后,反而觉得《孔雀东南飞》有些浅俗了。这个说法未必合适,毕竟两首诗的主题并不相同。《谷风》这首诗主要是针对男子的不忠进行了指责,同时把矛头指向了新欢,总体写了婚姻失败的女子的一种普遍表现,相信自己的美丽,相信自己妇德无亏,指责男子三心二意。这些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普遍存在着,所以文化是具有延续性的。

《谷风》的特点就是让一个女子在低徊婉转,凄切缠绵地诉说,然后把它记录下来,再编辑成诗。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这个才华不是弃妇的,而是诗人也就是整理者的。这并不是说女子没有这样的才华,只是女子亲自作诗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中国文化重视好的家庭,好的婚姻关系,当春秋时期出现了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之后,人们便对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虽然很像报告文学,但对诗中的女子还是抱有同情之心的。在《小雅》中也有一首《谷风》,与这首诗相比,《小雅·谷风》要简单得多。或许我们可以猜测,原本《小雅》中在西周一带就有这样一首诗,后来逐渐扩充为《邶风》,就像草稿与成稿的关系,“草稿”见于《小雅》,到了春秋时期采诗官们把旧的作品做了翻新,像今天翻拍老电影一样,加了颜色,动作,特技之后就变成了“成稿”,在艺术表现上或许差别很大,但骨干上却基本一致。下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小雅·谷风》。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恐将惧”与“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的意思相同,“将安将乐”之后你便把我抛弃了。“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颓”指“回风,风雨貌”,“回风”又叫“羊角风”,当初生活艰难的时候你将我放在怀中,如今生活安乐了,你就像扔垃圾一样将我抛弃。“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崔嵬的高山上刮着风,草木都已枯萎,你忘记了我的“大德”却只记得我的“小怨”。全诗也是在倾诉着自己的怨恨,两首诗虽然有些差异,但差别并不大。

由此可以论证一点,在《诗经》的创作中,《国风》并不单纯只是民歌,在《小雅》产生的时代中存在着初始的稿子,后来的人们用初始的思维方式与结构去对文稿进行扩充,这就强化了“王官采诗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