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标题:如何拖着拖着,把事情完成了?
R:阅读原文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结构化拖延法则正是一门关于如何利用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爱拖延的家伙们极少什么都不做,他们的确会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园艺啦,削削铅笔啦,画个重新整理文档的简图以便自己有空时去收拾啦什么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做这些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们的待办事项里只剩下“削铅笔”这一件,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促使他们拿起削笔刀了。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做更重要的事。
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这种心态,为某人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称之为自己的“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
I:重述原文
【what】:
先问下各位小伙伴,是否有以下的情况:下班前要交一份报告,却花了好几个小时刷爱豆的资料;训练营作业12点前要交,看剧却看到了11点;心里想着要背演讲稿,却逛了一下午淘宝......像这样拖延的例子比比皆是。大部分拖延者为了改变拖延这个习惯伤透了脑筋,参加了很多课程,花了很多钱,但还是能拖延就继续拖延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改变拖延的课程,大多数都要求大家首先去完成那个最困难的任务;但这个方式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很多小伙伴离开他律就无法继续高效的原因,也在于此。
【why】:
那么,拖延者就不能高效了吗?这可不一定。“结构化拖延法”就巧妙利用了“拖延者都会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这个特征,让使用“结构化拖延法”的拖延者达到高效目的。
原理是这样:爱拖延的人,会做一些其他有用的事情来避开更重要的事,而不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只要有更重要的事情想要逃避,拖延者一样可以高效处理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
就拿作者写这本书来说吧,原本作者拖了好几个月都没动笔。让作者开始写的原因,就是他有了其他要拖延的事情:像批改学生的作业、填写教科书的订单,读一堆论文初稿......他为了逃避做这些事情,就把书写完了。作者自己利用“结构化拖延法”完成了很多工作,而且还被人称赞"做事高效"。相信各位喜欢拖延的小伙伴也很希望获得这样的名声吧?
【how】:
那么“结构化拖延法”要怎么使用呢?下面是使用步骤。
1、给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照重要性,列一个清单。
2、把看上去最紧张、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例如:给一个挑剔的客户打电话。
3、把其他值得一做的事情放在它的下面。
4、开始去完成后面的任务吧。
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些在第一位的任务难道就不做了吗?并不是,这些任务,就用另一个"优先级更高"的任务替代它吧!
【where】:
结构化拖延法可以用在哪里呢?它适用在那些觉得拖延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却又不想逼着自己自律的时候。
A1:联系自己
19年年底的一个周日,我去第一次拆书。我在周一的时候就填写好了申请表,开始准备稿子。原本是打算在周三要写好初稿,然后给师父或者教育长老看;但自己在面对要写的稿子时,总觉得它好难写,然后就一直拖延。最后,我在周六的晚上才把自己的稿子完成,不仅没有来得及给师父和教育长老看,而且背都没有背熟。就这样,我抱着稿子去了现场。拆书的时候,全程都是在低头看着稿子读,学习者根本看不到我的脸。好在现场有几位高级拆书家坐镇,才没有完全把场子搞砸了。
【反思】:
我反思了一下,拆书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因为是第一次拆书,心理没有准备好;
2、因为拖延,导致稿子没有经过打磨,呈现效果不佳;
3、没有背下稿子,导致现场讲解的的时候与学习者互动不足。
A2:未来行动
【目标】
接下来的两天,把标书的完成度从60%提到100%,为审核留出时间。
【行动】
1、接下来的两天,先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每天都列一个当日清单。
例如:第一天清单包括向老板汇报项目进度、写拆书稿、写标书等
2、按照优先级排列,把看上去“最紧张、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向老板汇报项目进度”放在第一位。
3、把写标书的任务放在它的下面。
4、然后开始写标书。
【可检验标准】
是否能够在本周二下班之前,把标书完成100%。
【奖惩】
没写完的话,就惩罚自己周二晚上背电脑回家,熬夜写完。
写完的话,周日就好好放松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