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奶奶(三)万象更新的初夏

(三)万象更新的初夏

      高中以后,和我一起长大的堂弟也住校了,奶奶多了三位同村的老伙伴。那些年周末的早晨,窗子外面的声响总是准时的传到我的耳边。有时候是进门喊我奶奶的声音,有时候是路过窗前的“娃儿也回来了啊”,有时候是他们唠嗑的声音,有时候是推搡着吃饭喝茶的热闹。通常,三人中的一个人会在早上过来,偶尔两个人先后进门,多数时候是中午饭后,四个人聚齐,坐在我奶奶家的炕上,聊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事,讨论婆媳关系,交换各自知道的消息,顺便再问问其他事情。

      这三位老奶奶我都熟悉。有两个是我们家八竿子能打得着的亲戚。其中一个王奶奶比较瘦小,年轻时没生下儿子,曾把我三叔带回去养了一段时间。三叔在他们家享受了很多的疼爱,王奶奶抱着三叔,三叔在王奶奶的肩上撒糖果,洒满了这个乡村的小路,只是就像那撒下去的糖果会消失一样,三叔的宠爱没有了,她有了自己的儿子,三叔送回了奶奶身边。她对亲生儿子的疼爱有过之无不及,鸡蛋羹要撇最嫩的芯,吃的饭要单做一份,娃娃咳嗽一声就喂药,这孩子学会了打牌,睡懒觉,唯独不会种地。后来去外地打工,寄回来的钱还不够买袋化肥,赌博欠了外债,媳妇也离婚了,独留下两个孙子,由王奶奶和王大爷抚养,后来她过的怎么样我并不清楚,因为奶奶生病以后,她就渐渐的不露面了。

      另一位郝奶奶膝下儿孙满堂,同我奶奶一样中年先丧夫又失子,为家里翻新旧房,帮儿子娶妻生子,四个儿子像枝桠散开,各自又生出更多枝桠。她来串门时背上捆着裹蓝花被的婴孩,左手拽着刚会挪步的娃娃,前头还有两个半大小子追着跑。衣服上总沾着奶渍和泥印,口袋里却永远备着哄孩子的炒黄豆。

      "还是你命好,就两个孙子清静。"她常这么跟我奶奶说,手里还不忘给怀里的娃娃擦鼻涕,嘴里记挂着在城里读书的大孙子们,以及家里给大孙子们偷摸留下的炒黄豆和糖果。我奶奶往她茶碗里添上热茶:"清静是清静,都上学走了,那心里跟漏风的窗户纸一样。"

    奶奶生病后腿脚不便,她赶集回来常拎着一个竹篮朝我家的方向走来。有时是两枚猪油饼子,有时是两碗凉粉,有时是搪瓷碗里的乔面饭,说顺道带的不用给钱。最后一次捎来的是清清凉凉的甜醅子,就如烈阳高照的夏日,我跑回家中,奶奶给我放在堂屋方形桌上的一样清甜解渴。

      奶奶病重以后,她拄着枣木拐杖来得越发勤了,霜降那天提来半袋柿饼,大雪那天揣着烤红薯,总赶在晌午头进门。奶奶咽气那日,她正在自家院里晒萝卜,闻声赶来时只摸着余温尚存的手。那根枣木拐杖靠在门框边,竹篮里的布兜空荡荡飘着,装过十二个节气的心意,终究没赶上装最后一声道别。

      后来,这位郝奶奶虽然身体不大好,但还能自理,经常在村里的大马路上散步,再后来,她被儿子接到城里去了。

      赵婆婆家的事,是村里人端着饭碗蹲在门槛上常念叨的。她家老头走的早,大儿子外出打工意外身亡。大儿媳改嫁那天,赵婆婆把孙子们的衣服叠得齐齐整整。村里老辈人都劝:"哪有跟着改嫁儿媳过日子的理?况且你二儿子还在呢 "她只是一个劲的低头不语。后来,她还是跟着改嫁的儿媳妇和孙子去了隔壁村生活,再也没有回来过。

    周末的清晨总在窗格筛下的光斑里醒来。被窝还带着炕火的余温,锅台上已飘着蒸馍的香气。说闲是真闲——鸡圈里的鸡不用喂,灶台旁的水桶早被挑满。说忙也真忙,耳朵要分给三四个声音:赵婆婆家儿媳住娘家好多天了还没回来,王奶奶又给他儿子做了什么花样的早饭,郝奶奶的大孙子在学校又拿了一张奖状,还有东头老张家新添的牛犊,西沟赵家小子在城里偷盗坐了牢。我舀着小米粥听她们算节气,说收成,叹儿女,倒比课本上的文章更鲜活。

      有时是被秦腔的调子摇醒的。晨光爬上窗格的缝隙撒在我脸上,先是听见布鞋蹭过堂屋砖地的沙沙声,接着是耳房门吱呀响了两声,最后落在搪瓷盆磕着灶台的石响里。鸡群扑棱翅膀的动静混着谷粒撒落的脆响,像出热闹的折子戏。我趴在炕沿看奶奶的蓝布衫在院里穿梭,她往衣襟里拣鸡蛋的背影,和廊下飘来的闲话一样熨帖。

      奶奶养了二十来只鸡,她不识字,算起鸡蛋账却比我这个做过算术题的人还快。母鸡下的蛋,白壳的四毛五,黄壳的六毛,总共几元几角几分,而我在暗暗地核算,在学校的下水道里,我到底倒掉了多少个四毛五、多少个六毛。这鸡蛋起初是攒起来卖的,家里很少吃,偶尔,她也会提上十个鸡蛋去看村里的病人。后来我上了高中,五升装的油桶成了我的专属蛋筐,总在学校和家里两头跑。装猪肉臊子的搪瓷盆比脸盆还大,肥肉丁炸得金黄酥脆。每次月假回家,空盆子刚放下,奶奶就掀开灶台边的陶瓮盖——新炼的臊子早已冒着油香。我总纳闷这陶瓮是不是聚宝盆,直到有次撞见她天刚亮就在案板前剁肉,棉袄袖口还沾着星子似的油花。

      那些年,奶奶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她的炕上总是热闹,她的厨房总是忙碌,她的心里总是装着家人和邻里。那些温暖的记忆,像她烧的炕一样,暖了我很多年。

奶奶的老姐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30,527评论 6 54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9,687评论 3 42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8,640评论 0 38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957评论 1 31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2,682评论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011评论 1 32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4,009评论 3 44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183评论 0 29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9,714评论 1 33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1,435评论 3 35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665评论 1 37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9,148评论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838评论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51评论 0 2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8评论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2,379评论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8,627评论 2 38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 本文系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伯乐联合征文【品】之回望。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身经百战又百炼成钢...
    张司令阅读 10,714评论 150 615
  •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春天的平原到处郁郁葱葱。 双塘河里清清的河水自西向东流经小村,河岸上则是开河时就堆砌的高高圩...
    码字达阅读 4,420评论 18 334
  • 许是做孤魂野鬼太孤独太落寞了,死后的奶奶曾给年少的我托过两次梦,毫无例外的,每一次都是噩梦,每一次都把我吓得魂飞魄...
    f144ecf79f33阅读 2,138评论 11 15
  • 01 有一天晚上临睡前,四岁的小米突然哇啦哇啦哭起来,哭到鼻头堵塞,抽抽着气都喘不过来。 我吓了一大跳,赶紧问她你...
    柒菇qigu阅读 415评论 1 3
  • 【写在前面】1980年5月,生父暴病身亡。1982年秋,迫于生计,同时也为了把5个儿女养大成人,母亲被迫改嫁...
    渝夫2016阅读 2,841评论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