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完全脱离并不是休息的那么长的时间,从一个工作离开后,后续还会有消息和电话,会有推荐性的兼职和其他工作,还有各种各样的群,和工作有关的,和行业有关的,和兴趣有关的,彻彻底底不管的时候,是看有头无尾的小说的日子,除了一些感动和品评不同作者的风格,觉得好像都放下了,对,还有刷剧刷综艺。
然而事实是,会保留摘抄中间看到的内容,看这个作者会猜测ta的职业属性,要么就是深处局中,生活中也是这样的,要么就是兴趣浓厚的第二职业,甚至感觉此作者应该是同行,其剧情设计,语言逻辑非常带有职业属性。“不小心”看到觉得这个推广模式不错,可以学习,还有那个节目的策划创意,虽然模式不能支持,但是立意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感觉有点魔怔了,可能生活重来一次的话,还是会这样走下去,因为思维性格习惯决定了看事情,处理问题,规划事务,着手解决,灵活应变,心态管理,借口,鼓励,迟疑,决断,联想,实践,肯定,怀疑,改正等等,总而言之,因为是你,所以是你。
所以有间歇性斗志昂扬,有时间焦虑,觉得时间不够用,有好多事要做,除了工作以外也还有那么多事,然后又给自己定asse,然后一遍遍check最后的deadline,漫漫中,写一篇文的那股热乎劲下去了,看一部电影的欲望削减了,听一首歌的心情不再了……然后又回想没做的渴望做的那些事情,再重新梳理,覆盖和update之前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些东西淡化,一些在加深,间歇性抽风又来了……
有time schedule啊,有smart目标管理啊,有轻重缓急的啊,然后那些内容就像是复读机一样,不用按键,在哄哄的脑袋里转,然而总有不在手上的,也总有没完成的,还会有中途改变的。然后越来越重,有的可以很好的去执行,有的不适合按照规划好的去执行,就按照心情,这些摒弃那些“噪音”的一种方法,不去想,只是眼前的。
所以因为这个点,找到了一种轻松的心理暗示方法,读书是什么,不是多少名著,多少行业经典,用三十分钟还是五分钟,在睡前还是车上,听广播还是看视频演讲,这些都是方式,是过程,在最开始,把“读书”这个事情放轻,轻轻的,像喝水吃饭一样,像想看最新一期的快本一样,不是“重”的,包括其他的事情,让这个事情本身去融入,感受那种感觉,在继续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轻松点,不一样的感觉,没有了那种“紧迫”感。
还在漫漫试着,可能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先这样。结论就是轻轻的,把心态和感受调节一下。间歇性的其他内因和外因,也许会因为这一小点不同的体会而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