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习俗,多信仰的国家,要想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不容易的事儿,思想上要高度团结,行为上也要高度团结,让各个民族都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第九次集体学习集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就要引领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
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我们要意识到,从古至今,我们各个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把其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共创出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的盛大景象。从俄乌冲突到巴以战争,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国家团结强大的重要性,看到巴勒斯坦民族尸横遍野的景象,再次刺痛了我们敏感的神经,恍如我们的昨日,更让我们深切的意识,民族团结,民族强大,才能更有力量去面对侵略,一盘散沙不够团结,只会被逐个击破,切实做好民族共同意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保驾护航。
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交融。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民族团结教育中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让民众在各国民族交流交融的社会中体验多元的认同一体。积极参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让多元真正成为凝聚一体,认同一体,维护一体的要素和动力,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征是各民族共有共享。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建共守的。
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给予各国民族文化之大臣,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