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深刻了,我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
欢乐颂大家都看过吧,没看过这个之前觉得已经够不错了,相对一些言情啊,霸道总裁啊,够写实了。
看完这个发现我太幼稚了。
这本书表面上是远离普通人的,因为书里面的人都有病,各种各样的病:惧旷症,囤积狂,干燥症,与多人性交,妄想症,那些听都没听过的奇怪的病…他们的遭遇有些过于阴暗。
而事实上呢,你又能在每个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必然的,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小说只是以一种更激烈更深刻的方式在表达,那个刀痕很重,重到你读到时感觉心头一颤,“我有那样的遭遇,但没那么深罢了”。她将现代人的孤单,淡漠,爱与关系一点点摊开摆在你面前。
关于孤独与淡漠
杨雪将现代人的孤独的根挖的很深,你表面上看现代人他们只是孤独,只是冷漠,彷佛都只是摩天大楼的错。
当然摩天大楼也有错,它将人们隔离开来,使人们再也没有了之前住平房时,邻居一个个的都认识,互相很亲昵地天天打招呼的亲密感,有了关系,人们之间的纽带就没有断,就显得有人情味儿。
我觉得住楼房跟住自家盖的房子确实不一样,楼房毕竟是在空中,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不要说现代人浮躁,我觉得跟住楼房也有关系。每次我回到家,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地上了,因为平常在地上的时间真的不多。
事实上,人的孤独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文中写到的都是一些过去的惨痛经历,使得主人公一个个不愿再去亲近人群,不相信爱了。
现实中的我们呢?可能来源于深深的讨好感。跟人相处,总是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总想着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你看8090后在不断地去打破些什么,其实就是想做抗争,抗争的过程就是痛苦的,深深地受着别人的影响,却又特立独行想做自己,所以我们身上矛盾很深,一方面想接近人群,不想做个不合群的人,另一方面却总想逃,因为太累了,和人相处真的是太累了。
那种想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想法,根源在父母那里。我们想让父母喜欢自己,想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有时真的是逃脱不过的厄运
比如第四部,作者写到一个女孩子深受母亲的摧残,好好的一个家庭,因为母亲的不安全感,怀疑父亲,最终破散,父亲跟另外的女人好了,那个女人是自己母亲曾经怀疑父亲出轨的对象……多么可笑啊,你一直觉的他会跟一个女人有染,最终真的就有染了,然后你把它叫做命…
转而将这些痛苦施加到女儿身上,不断地让女儿去帮自己窥探那对狗男女,是否过得不幸,即使很幸福,你也要竭尽全力去破坏。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不幸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所以说,好的小说家都是心理学家,她将人性表达的如此通透,她将小时候一些遭遇与你长大之后的种种厄运联系起来,逻辑严谨,读起来真的是称赞!
最终,拯救我们的,一定是爱与关系
杨雪一定不是一个悲剧主义者,因为她在描写所有这些人生无法承受的痛苦与厄运时,透露了唯一可以拯救厄运的办法———爱与关系。
结尾,通过第三人称转述,那些曾经深深受过女主人公爱的人,最终在女主爱的鼓励下走出了人生阴霾:惧旷症二十多年的女人打败心中的魔鬼,终于走出房屋,去完成和女主曾经约定的梦想。
另一个深爱着女主的人,做起了女主生前最想做的事。
“没有她,也可以过着她最想过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继续爱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