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杂症的耳穴疗法
1.痛症
外伤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肿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颈椎病、腰腿痛等。(无痛分娩针刺麻醉)
1.1外伤性疼痛 取穴标准:神门+交感+病变部位
1.2 头痛
前额痛:额+胃,脾+神门,交感,皮质下
两颞痛:颞+胆,肝+神门,交感,皮质下
后头痛:枕+膀胱,肾+神门,交感,皮质下
1.3痛经
【主穴】内生殖器、神门、交感、内分泌、肝、肾。
2.失眠
失眠是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而不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和体力的一类病症。失眠中医谓之不寐,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密切。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及脾胃不和等因素,导致阴阳失调,均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总而言之,心神受扰是失眠的直接原因。
【主穴】耳穴取心、神门、皮质下。
【配穴】肝郁化火加肝;心肾不交加肾;心脾两虚加脾;胃失和降加胃、脾;严重者配耳尖放血。
3. 减肥
对于肥胖,耳穴贴压,旨在宣畅经络、疏通气血、宣肺化浊、利湿降脂。现代医学认为,耳部的神经血管较丰富,刺激神经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调整机体代谢平衡失调的作用。有认为对耳神经的机械刺激可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迷走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其冲动可干扰来自胃肠道的食欲信号,从而使饥饿感减轻、食欲降低、体重下降;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产生纳呆感,以打破饮食过量的习惯性反应。
【主穴】口、胃、大肠,交感、内分泌、三焦,饥点
4.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 ≥ 140 / 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中医属“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
【主穴】肝、胆、肾、耳背沟,交感、皮质下
5.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反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的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超敏反应。中医辩证多因肺气虚体寒,卫表不固而发病。
【主穴】外鼻、内鼻、肺、气管、肾上腺、神门,风溪
7.便秘
【主穴】直肠、大肠、腹、胃、肺,三焦、交感
儿科常见疾患的耳压疗法
1.感冒
中医辨证为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或风热为患。治宜温通散风或清热宣肺。
【取穴】 肺,气管,大肠,耳尖,神门,交感。 (外鼻,内鼻,咽喉)
2.慢性气管炎(哮喘)
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痰浊壅盛。治宜补脾益肺,化痰祛湿,镇咳平喘。
【取穴】 行进期---肺,气管,脾,咽喉,肾,神门,三焦
缓解期---肺,脾,肾,神门,肾上腺
3.急性腹痛
中医辨证多为实证,多因过食生冷,寒邪凝滞或脐腹暴受外寒,气机痹阻或暴饮暴食,食积化热。
【取穴】腹,胃(胆),神门,交感,皮质下
4.腹泻
中医辨证为外感寒湿,肝气犯胃乘脾,湿热为患或肾阳虚弱等
【取穴】主穴: 大肠,脾,胃,腹,三焦,交感,配穴:腹胀者加肝,肾虚者加肾
5.食积
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
【取穴】胃,脾,大肠,腹,三焦,交感
6.青少年假性近视
近视古称“能近怯远症”。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 血而能视,若久视伤血,目失所养,发为本病。目为司视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目视依赖肝阴和血液的滋养,心主血脉,肾藏精,肝藏血,肝、肾阴虚则导致视力减弱。在目窍于肝,主于肾,肝肾同源。
【取穴】肝、肾、心、 (脾),神门、皮质下,目1 、目2 、 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