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八 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介绍)明劲之断,在于动作,即蓄发束展的动作是分开的、停顿的;暗劲则是一气之起落,从气起到落,一以贯之。
“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内外阴阳合一,即为通,周身贯通,此为化劲,即用神化而不是用力化,神为体内真气,神化即为吞吐吐纳的能量转换,即用自身能量与对手能量进行阴阳转换,为我所用。而不知其理者以为化劲就是用力去化,拨开外力,其实用力去化拨开外力是小孩子都会的东西,不是功夫。
到了“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的程度,外形动作都没有了,如何去打击对手?对手劲来则吞,劲去则吐也,吐纳之法,不着行迹!而这一切,均来源于心意合一之一气。
形意拳所练之精妙精髓,几人能知!而仅仅从外形动作上去理解形意拳,仅仅从外形动作去打五行拳,终其一生也不会理解形意拳之分毫!不懂形意拳一气之起落之道者,耽误了多少人!
(原文)九 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介绍)此段话为技击之法,先外观敌人,知己知彼,然后按照敌之所动开合吞吐化打。
大家注意,郭云深先生在拳论中数次提到八卦、程廷华,并引用其学说,大家是否可以看出形意、八卦之内在联系!大家从中也能够看出,前辈大师们不是固执一端的,而是海纳百川的,这就形成了内家三拳相互融合发展的局面。
我写这本书,并且提倡相互交流,就是想恢复这个局面。
我的猜想是,因为形意拳、八卦掌具有外动之像,故好理解其中之同理同意,但太极拳不着外形,所以引用太极拳理法较少。
(原文)十 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介绍)上下相连,就是上下相随,指内家拳中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传簇,即一气之起落也。
下呼吸即是腹式呼吸。心肾相交在以前介绍过,就是能量在小周天的运行传簇。
内外合一,“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即心意抽合先天一气在丹田翻转,与压缩旋转的后天之气合一为真气后周身传簇,驱动出手足的外形动作也,就是河车运行。
此段话写的是内家拳体内精气神生成的能量传簇过程,以前都有介绍。
(原文)十 一 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介绍)此段话告诫大家练拳不要求力、求气,而是要追求内外三合。
求力,则总是肌肉紧张发力,无法找到元气、心意,被拙力所拘;求气,则气不畅达,没有心意抽合而不能流动传簇,也是拙力;求沉、求松均会被所求的东西拘谨。
只有整体合一地追求,内外六合,则松沉气力自得。整体合一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
“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即精气神从虚静无中所得,不可强求,越是强求,越寻找不到元气,习练不出心意。
(原文)十 二 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介绍)横拳先天之横为心力,心意抽合,心意抽合为中,即形意拳力发于中,发于心意抽合带脉的旋转,所以形意拳是横发的。后天之横为外形动作,但形意拳的外形动作为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压缩旋转以心为轴,外形看不见旋转的动作,故为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即起横不见横。
横不只是左右的横,上下也横,钻劲就是上下的横。所以内家拳的劲力天生就是上下左右之横的混元螺旋劲力。
“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横者非直也,内家拳均出于以心行气的中,而中用旋转达于两臂就不是直的了,所以内家拳均为横。
“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即内家拳起于心达于外而为横。
(原文)十 三 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介绍)炼精化气阶段,追求河车运行精的能量,主练命门、尾闾、会阴、丹田,此为武火;炼气化神阶段,能量开始周身传簇,只有河车运行是不够了,得上中下三丹田共同以心行气,中有心意抽合,下有河车运行,上有鹊桥运行,才可以连接任督二脉,形成能量周身传簇,此为文火。练神还虚阶段,能量传簇开始涨筋腾膜,周身肌肉开始产生质变,开始在松沉状态下做功发力,此时以心行气逐渐减弱,大脑意识开始能够控制肌肉在松沉状态下传簇能量,为火候纯也;炼虚合道阶段,内里没有以心行气而真气鼓荡,身体就形成了一种能量传簇体的状态。此时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身体已经练成一部能够自己理解并处理外力的机器,完全懂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