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节日都有其文化内涵。清明有许多民俗,寒食、扫墓、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插柳、拔河……伤感与快乐交织。
清明是自然节气。此时天地回暖,虫蛇苏醒,郊原草木,柔然新绿。万物洁齐,春风催促农事,为祈丰收,古人形成清明春祭之习,这一天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渐成扫墓祭祖的礼俗。
清明是传统节日,其隆重意义与庄严仪轨,渊远源长,有不断融合寒食节、上巳节内容,承载了更多人文内涵。寒食节在清明前日,禁烟火,吃冷食,沿袭远古改火遗风;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老失传的中国情人节,郊游沐浴,注重娱乐性。
清明节自然与人文意义凸显,有沉甸甸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有坚不可摧的民间情感基础。然而最深入人心的,依然是缅怀。
在扫墓祭祖中追寻家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无疑是清明节极为重要的人文底蕴之一。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而言,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听长辈讲讲家庭往事也好,翻翻家谱感悟先辈美德也罢,都是增强家的向心力、传承良好家风的重要契机。
祭奠先祖,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思考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看望故人坟茔,追忆逝去的生命,用泪水洗刷思念,续写跨越生死的情义;家庭相聚,重温家规家训,清心明志,找寻心灵原乡,传承良好家风。
每个家庭抑或家族的清明节,都葆有最朴素、真挚、宝贵的情感和信仰,构成家族谱系文化,汇入中华文化之大观。
“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析言之,“文”,即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化”即人因受教而在气质上发生某些变化,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甚至转凡成圣。《易经》亦有“人文化成”之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具有囊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属性。
家庭建设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引导。家庭意识形态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或家族共识性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言行习惯、生活方式等。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其家庭意识形态千差万别,但中华民族自古勤劳善良的习性,促成了无论是小家还是家族,也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皆以孝悌、仁爱、诚信、正义等内容建构着核心价值观,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19.04.08《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