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两套大纲
根据课程安排,近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智力》部分,尤其是解读部分,不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教学大纲进行了总结与提炼,还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了具体的例子,使其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的来源。’”
“所谓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确切地说,第一套大纲,是指明确了的真正的教学内容,又称关键知识,它既包括狭义的知识(字词、语法、公式、定律、结论.......),也包括了更广义的知识,即技能与技巧(观察、思考、表达、阅读、书写.......)
对老师而言,要明确好几年、最近一年、本学期、本单元、一节课的关键知识,并训练学生扎实地掌握,这是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或形成更高能力的基础。’”
读到此处,我便觉得它与我们现在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让我们在一定范围内的教学,有目的、有方向,不致跑偏。再结合解读部分的具体例子,我似乎找到一些方向.....
“所谓第二套大纲,是指为更好地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主要包括相对固定的‘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第二套大纲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一套大纲的基础。第二套大纲,不别于一般的课外阅读。”
第二套大纲服务于第一套大纲,其目的为更好地实现第一套大纲。特别是对于第一套教学大纲中一些最难的章节、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之处都将是运用第二套大纲的重要所在。因为有了第二套大纲,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关键的知识,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两套大纲的理解与运用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有关两套教学大纲的这一理论与实施建议,结合《202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教材编写特点,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来谈谈在此阶段学生所必备的关键技能,以及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第二套大纲的内容。
01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三年级属于第二学段,在此学段,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识字、写字数量以及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每个单元又在教材总目标下细化、具体化,从而让我们执教时有了具体的目标与要求。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寓言组织单元的,是继三年级上册通话单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与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体有故事,还有诗歌。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寓言,对寓言有过感性的认识。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寓言,帮助学生形成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对寓言的基本特点及阅读寓言的好处进行了总结梳理。
本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习作安排的是“看图画,写一写”。三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一单元对如何观察开展了进一步的训练,学生对按一定顺序观察有了基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次习作进一步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画,并根据图画展开想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经典寓言故事,提示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02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可以确定本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
一、课文教学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3个字,会写2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守株待兔》。
3.能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4.能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5.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口语交际
本次话题为《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围绕这一话题,要注意做到以下
几点:
1.积极参与讨论,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
2.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
三、习作
1.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展开想象。
2.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3.能与同学分享习作,并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四、语文园地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用、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五、快乐读书吧
1.能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
3.能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03
《守株待兔》是本单元中的第一篇寓言故事,同时又以文言文的形式呈出,在教学之前,我采用了看图猜故事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根据一幅幅有趣的图片唤起自己对寓言的了解:坐井观看、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还让孩子们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一边读文,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文言文的学习还要结合课文旁边的注释等方法,大家还总结了寓言故事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这对更好地开展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本文为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词语的学习,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适时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支架。“释”的学习,可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对照插图弄明白“释”在本文中是“放下”的意思。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词,如“解释”、“释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冀”可结合“冀复得兔”一句,读准字音,为方便学生识记,可对形近字“冀”、“翼”两字进行比较区分。“走”的理解时,我出示了“走”这一字从甲骨文至今楷体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形象的演变中,感受到了“走”在古代的含义为“跑”。
《陶罐和铁罐》一课中,为让学生读好陶罐、铁罐的对话,更好地体会两个角色不同的语气、心理活动、性格特点,我主要为学生提供两处第二套教学大纲,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是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让学生们充分观察铁罐傲慢的表情,闭着眼,叉着腰,鼻子高高地翘着,满脸的不屑。陶罐则是一副谦和友善的模样。二是让孩子们预习时制作了陶罐、铁罐的头饰,分角色朗读时,同桌佩戴上不同的头饰,揣摩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使其能够全方位地进入角色。
本文的结尾: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连影子也见不到了。成年人很好理解这个结果,这是由于铁的氧化现象。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对于这样的物理知识,也许不甚容易,于是,我从网上搜集来相关氧化的图片,但配上有关对氧化的知识说明,孩子们对于故事的结尾自然是清晰明了了。
《鹿角和鹿腿》一课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意,我将学了故事之后的感悟寓意与课后第三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两种观点进行判断,并把理由说清楚。第一个说法看似没有问题,其实有些偏颇。美丽的鹿角也是很重要的,一是美丽的事物令人赏心愉目,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二是鹿角除了美丽之外,遇到危险时,还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第二个说法比较客观,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像鹿的角和腿一样,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帮助学生认识到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轻易否定它的长处。
《池子与河流》是以诗歌为体裁的寓言故事,这是明显不同于其他寓言故事的地方。阅读学习完本文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自已的理解,将诗歌体裁,改编为白话文,这更加深了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及对寓意的理解。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时,以我们班的班干部选举为例,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我们的班干部到底怎么选?并给出了“首先”、“其次”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还给出了发言的时支架“我认为,班干部应该.......因为........”,这都让孩子们的表达更加的精准有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为看图写话——放风筝,看图写话,孩子已有一定的经验,知道观察与书写的顺序,如何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写出真情实感,这才是三年级习作的关键所在。于是,借助一节体育课,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现场演绎“放风筝”的过程,让大家体会自己的心情,放飞时人物的动作,放飞后激动的内心.......任务的驱动,实践的体验,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而且让学生拥有了写作的冲动与感觉。一篇篇真实有趣的作文跃然纸上。
《语文园地二》中的日积月累部分,列举了九个成语,这九个成语中,学生最为陌生的是“杞人忧天”、“杯弓蛇影”,说实话,老师们对其了解的也不多。于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有关这两个成语的寓言故事的文字、图片,制作成电子绘本的形式,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