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修订住宿管理办法,将电动车电池列为学生公寓违章电器,新规将于9月18日起生效。这意味着清华大学公寓内将禁止电动车电池充电。规定公布后引发学生热议。面对质疑,清华物业管理中心回应称,电动车数量增长过快,曾发生过几起宿舍内充电爆炸的事故,这样规定是为了解决室内充电的安全问题。(6月15日《新京报》)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的一言一行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之前的“会游泳”才给毕业证就引发的公众的广泛热议。此次“禁电”新规一出再次吸引的舆论的关注,赞同者认为出于安全角度,“禁电”正确且必须,质疑者认为,新规出台是否广泛征求意见?其规范性、可行性是否充分考虑?引起的连锁反应又该如何解决?
电动车本身有诸多优点,快捷、省力、清洁、环保,是人们出行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清洁、环保的电动车理应得到更多的鼓励和保护。但现实中电动车的安全事故确实屡屡发生,主要有电动车充电引起的火灾、速度过快引起的交通事故等,由此各地均出台了一些“禁电”规定,保障安全。但是简单的一禁了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更多的措施配合,“疏”“堵”结合方式上策。
此次清华宿舍“禁电”是为了安全,但是否可以在室外建立安全的公共充电设施,以满足师生对于电动车的使用需求?如果不能,那就是变相禁止在校园内使用电动车了,自然会引起学生们的质疑和不满,因为这侵犯了学生们的权利。一项规定的出台应广泛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的到广泛的共识,才能让新规更好的发挥实效。
其实与其在使用环节“禁电”,不如强化源头监管和治理,从电动车充电器生产、销售等环节强化监管,从源头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商品在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缺位,就会把问题转移到使用环节,“受伤”的往往是消费者。
如何更好、更安全的使用电动车显然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群策群力,政府方面如何监管、电动车行业如何自律、公共充电设施是否满足需要等等。一个问题的解决不能是盖住它,而要刨根问底,找到源头,从跟上治理,“疏”“堵”结合方式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