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这本书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关于他的种种我所知的少之又少。但当我打开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他对人生的描写,在之中,我看到了他对人生阅历的感悟。他用感性的文字,来分析人生的真谛,他敞开了自己的皮囊,写出了这样的一本书。书中的父亲、母亲、张美丽、阿小以及厚朴等人,作者对他们的描摹可能会有一些艺术处理的成分。但是他们的形象是鲜活的,人格也是立体的。在这一个个小人物背后,折射了许多问题,这些小人物便是当今社会百态的缩影。正像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到的:“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因为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的:“每个读者只能读到一万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作为第一期,我们就来谈谈作者与他的三个亲人之间的故事吧。
阿太
首先就是作者的阿太,她是作者外婆的母亲。虽然仅在第一篇的《皮囊》中提到,但是也足见阿太对作者人生的重要性,是她告诉了作者“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可以说是她总起了这本书。作者得以放弃皮囊,真正用真心用肉体来面对这个世界。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阿太的“性情”。她在作者外婆的葬礼上的“冰冷无情”,切菜切断指头的从容镇定以及把作者的舅公扔到海里学游泳等许多小事,让作者认为他的阿太似乎是一块石头。但出了名的硬骨头阿太居然也会哭,在她九十二岁的时候,她因为补屋顶的窟窿,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了,她面对前来探望的作者,哭了出来。我看出了她的无奈,不是因为年老体衰的惋惜,而是被自己这具皮囊限制住自己的肉体的悲哀。当阿太去世的时候,就给作者留了一句话:“黑狗达不许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我曾经一直不理解庄子的思想,不懂为何他在妻子的葬礼上鼓盆而歌。过去的我总是认为这是圣人之道,就像道一样无非为人所理解,蔡崇达书中的阿太却为我解释了这一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被世俗所苦,实在糊涂。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只是没有了皮囊的羁绊,而他的灵魂却是逍遥洒脱的。所以,我们的生活观也应如此,让我们的生命永葆轻盈,不被这皮囊、肉体和各种欲望给拖住与玷污。当我看到此处我长舒了一口气,我开始真正认识到了这本书的厚重。作者写这本书一定十分伤心吧。
母亲
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的下一个人物就是他的母亲。而我在书中读到是母亲的爱,是对父亲的爱,一种在常人眼中或许无法理解的爱。我就着重谈谈作者的母亲在其丈夫去世后的故事吧。可以说这个母亲做过两件事,一个是建老家的房子,一个是陪伴过世的父亲。修建老家的房子,源于她与作者父亲之间的爱情。在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她便想在这片与爱人一同买下的土地上,把房子修建完成,即使她心里清楚这个房子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后被拆迁掉,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亡夫,就算是房子的名字也要写亡夫的名字,仅仅是一个承诺,让她在贫穷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她也丝毫不后悔。但是,她的举动,也让作者拥有了家的感觉。作者的母亲在一辈子之中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刚建国的时候,便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作者父亲瘫痪后,她是照顾他的主力;再到后来建房,巨大的压力让这个速来就十分强悍的母亲,也倍感压力。所以,她就选择求助于神明。丈夫去世后,她便往来于各个寺庙之中,求助于自己的神明朋友,来使丈夫灵魂得到解脱。最后,在镇海宫中的那个下午,她又看到了丈夫二十出头的模样,她哭了,她说他释然了,这何尝不是她本身对这段感情的释然呢?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她求助于自己的神明朋友们,是要自我安慰,作者根本不信,但却在最后又相信了神明,或许正是因为母亲因为他们释然了吧。
父亲
正如李敬泽在书序中所写的那样蔡崇达唤醒了父亲这个形象。他的父亲离家闯荡,后来又归还,再到后来他病了,而他又挣扎着对抗着病魔,以换取尊严,再到最后他离去。这个形象被作者怀念着,爱着,也被他厌弃着。作者与他的父亲不仅有小时候愉快的时光,也有同他在其瘫痪之后,不愉快的记忆。但当这个人去世的时候,作者握着他冰冷冷的手,却不住埋怨他,大骂他。邻居家传来世界杯开幕的声音,而在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开了。这个在作者文中有时被描写得肥嘟嘟的人,这个曾经混过黑道,当过海员,开过酒店、旅馆以及加油站的人,作者却失声痛哭。到此,我们才能明白所谓的“厌恶”背后是作者对他的父亲最深入,无人可以理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