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有关原生家庭的东西,今天去看了电影《何以为家》。
这是一部反映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的电影。
大幕拉开的第一个镜头是在法庭上,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扎因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小男孩长的很俊,一双迷失的大眼睛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童真。
一系列问题抛给了观众:小男孩经历了什么?为什么站在法庭上?为什么状告父母?为什么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
和其他商业大片不同,《何以为家》从头到尾采用叙事手法,没有刻意渲染气氛,没有制造高潮、悬念和线索。它只是真实地展示了黎巴嫩难民的生活,以真实来打动人心。
故事的开始便是压抑的灰暗,扎因和妹妹萨哈在黎巴嫩贫民窟一条破烂的大街上大声地叫卖,周围是破旧不堪的房屋。
小小的年纪就扛起家庭的重担,在超市打工,卖果汁,扛活。
扎因发现妹妹的短裤后面有血渍,他把妹妹带到一个破烂仓库里,他在外面放风,让妹妹在里面把短裤洗干净,湿的穿上,然后把自己的背心脱下来让妹妹垫上。
然后给妹妹买了一些卫生棉,嘱咐妹妹不要让家里人知道。
扎因像是小大人一样从容地做着这一切,镜头里妹妹姣好的容颜和美丽的大眼睛让人心酸。
扎因知道,妹妹来例假只意味着一件事情,嫁人卖钱,用来贴补家用,他的姐姐就是这样。
扎因的父母只知道不停地生孩子,却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在家里说一不二,对孩子非打即骂,甚至极尽侮辱,孩子们过着凄惨的生活。
妹妹被强行卖给了富人商贩为妻,扎因极力制止,遭到了父母的暴打,他愤怒离家。
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三人躲在一个别人不易察觉的仓库里,扎因每天照顾这个刚会蹒跚走路的弟弟,三个人相依为命勉强生存,竟有了一丝温情。
可是好景不长,母亲身份暴露被警察抓走,丢下扎因和弟弟。
扎因在大街上拉着绳子,背后牵着从别的孩子那里抢来的玩具踏板车,车上放着个铁桶,桶里装着弟弟和他们仅有的一点家什,开始了寻找妈妈的流浪。
这个镜头让所有的观众落泪。
扎因遇到一个同样衣不裹腹的女孩,女孩告诉他有人可以帮忙逃到国外,扎因憧憬着国外美好的生活。
他回家找他的身份证明,父母咆哮着告诉他他根本就没有身份,甚至连他的生日都不知道。
扎因得知了妹妹萨哈因生孩子难产死了,可怜的妹妹只有十四岁,扎因气愤填膺,拿起刀子欲杀死那个富人。
生活的窘境影响着扎因的性格,父母的殴打和责骂使扎因每次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也表现出暴躁和易怒,他习惯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监狱里,扎因按耐不住内心最后的绝望,他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他们生下了他。
影片最后是给扎因拍身份证上的照片,扎因终于有了身份。
在摄影师的指点下,扎因第一次露出了微笑,这久违的本该属于他的年龄的微笑,虽然很不自然,但是扎因的脸上终于有了会心的微笑。
相信身份会给扎因一个全新的生活。
在片尾的花絮里,扎因一家去了挪威,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有了更好的生活,于是他说,愿世上所有勇敢的孩子,被世界温柔以待。
非常揪心和压抑地看完了整个电影。
饰演主人公扎因的小男孩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很多故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有镜头都是男孩的真情流露,每一个表情都自然真实,让人心疼。他的演技让所有的观众拍案叫绝。
生活在黎巴嫩的战乱地区,有无数像扎因一样的孩子,他们就像随风漂流的小船,任由命运把他推到哪个港湾,赖以存活下去。
生而养,养而教,是做父母的义务,养育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当父母无力承担这个责任时,请不要把孩子生下来,不要让孩子悲惨的度过他们的人生。
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和一个没有战-乱的国家真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热爱这平凡而珍贵的生活,我们所认为的平凡可能正是他人的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