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可以一读的自传,我大概花两个星期的空闲时间把它给看完了。
先看书名的时候,猜不出这本书会写什么。但是看完序言之后明白了,也明白了另一个世界,宝岛。宝岛,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在大陆撤退到宝岛的两百万人大部分去世,文化开始处于下落的趋势了,而刚刚撤退的时候,宝岛却是传统文化浓厚的地方。先不说这些无聊的话题,进入本书主要内容:作者齐邦媛是齐世英的女儿,齐邦媛在辽宁铁岭人,在小时候她和她妈还有她哥生活在老家里,她爸去德国留学,这时候东北还是张作霖时代。后来她爸回来了,在东北新建教育,同时和东北军中的郭松龄交好,最后也参加郭松龄的叛变事件,在巨流河渡口的时候失败了。由于作者她爷爷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人,所以作者一家除了她爸都免死了。他爸后来逃到了日本的领事馆避难,在领事馆呆了半年,后来偷偷逃出去溜到了南京,投奔蒋介石了。作者她妈,一直在想他丈夫,经常偷偷的哭。所以,她姥爷就把作者一家人送到南京,她爸身边,这时候,她爸在南京还算混的好。作者出生的时候身体很差,所以她爸就把她送到北平的疗养院生活,这时候她祖母住在北平,有时候去疗养院看她。后来九一八之后,作者她爸被蒋介石认命负责组织东北地下抗日活动,所以她们一家就搬到了北平,经常接待东北抗日分子,她们一家也是经常躲藏。后来北平局势危机的时候,作者一家又跑回了南京,作者这时候在南京上小学了,同时这时候她家也接待东北中学的学生。这样好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了,作者一家人和东北中学的人,先从水运逃到武昌,在武昌的时候过了几天日子,又逃到了湖南的湘乡,在湖南呆了一段时间,逃到了广西,再从广西到重庆,在重庆的时候,作者一家总算安定下来了,逃难的过程中作者的妹妹去世了,同时作者也跟张大飞相识较多。在重庆的时候,作者去南开中学上课了,在南开中学的六年期间里,作者被培养的很好,首先是英语很好,南开是全英文教材,其次就是南开重视体育锻炼,所以作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作者是一个病殃殃的人,在南开中学锻炼下,居然跑步跑的很快…当时,南开课外活动很丰富,我都羡慕了…期间作者他爸主要是办了《时与潮》这本杂志,张大飞也经常和作者通信,作者也对张大飞有些爱慕之情,懵懂的少女情…作者后来考入了武汉大学的哲学系,刚开始的时候,她想像她爸一样,理解哲学(这东西,我觉得我一辈子都没有天赋理解了,有点虚),后来当时武汉大学的外语系主任朱光潜看到她外语不错,让她调到外语系,并亲自担任她导师。作者这时候,沉浸在外文系的世界中,什么英国文学,诗选,雪莱,济慈,华尔华兹…虽然当时炮火连天,但是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不管其他人怎么变动。这时候,张大飞一直给她通信,她同时也给张大飞通信,两者暗生情愫。在她快毕业的时候,也就是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张大飞逝世了,她很悲伤。同时一个人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继续看她自己的书,同时她的同学们却参加了共产主义的活动,并经常游行。由于她不参加游行和读书会,被大家排斥在外…后来毕业后,本来想出国继续深造的,但是她爸不想她变成老姑凉,不让她出国。所以,最后她在台湾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时候她只是想暂时在台湾工作,结果,这个暂时变成了永久。同时,她在台湾认识了罗裕昌,最后跟他结婚了。后来,大撤退的时候,她爸妈,哥哥和妹妹一家人都来到了台湾。接着作者一直当着家庭主妇,生了三个男孩。一直在台北和台中之间折腾。在四十五的时候,才开始有时间去美国留学交流,后来开始了她职业的辉煌期,基本上把外国的比较文学引入了台湾,翻译外国的书籍,同时也把台湾的文学翻译到国外去…教授许多学生英语…一直在这种状态过去……
整本书而言,有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虽然我看的应该是删减版),无外乎两种意思,第一就是对于文学的那种热爱,第二就是就是对当局的鄙视,作者是十分看不起对面的。第三就是对于女性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应该前半段时间,做家庭主妇,后半段过自己的生活。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想要综合的评价一个人太难。就拿作者说事,作者身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大概她只注重英国那种比较文学,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学,所以对于历史观比较差。她们这两百万人,离开大陆就像无源之水一样,迟早一天会干枯的,所以台湾文化走下坡路也正常。其二,想一想,试问当时能有几个人像作者一样有条件去读书?在某方面,作者瞧不起对岸,对岸其实好多人也瞧不起作者。不过综合而言对于作者的评价值得深思,这部作品也值得去看看,因为看完以后,仔细想想,我们这些缺少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