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树
由阳光、空气、水分、泥土联合支付给植物。它们有淡绛淡绿的童装,苍翠加五彩的青春衣裳,玄黄灰褐的老来服,也有殓衾。
有时候会在路边盯着一棵树,一朵花看很久,看它的颜色,它的纹路,它的支脉。第一眼看到的单纯的红色,会在之后看到浅红,玫红,粉红,甚至浅浅的近白的红色,还有花蕊尖上的花粉,发现了一朵花的多样性,会感到特别欣喜。若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里都去看看某朵花,某棵树,定然会有更多可喜的发现。对自然的热爱也会多的多。上周《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生命,在节目的最后请来的是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先生的日常生活是背着画板,在野外画花,画草,画燕,画树,一坐就是一整日,终日与大自然为伴,曾老能够看到木心先生笔下的颜色,也能够描绘出这些变化,美就在这里,我们当如何感知和爱呢?
凉风一吹,如梦初醒般地发觉还有这么多的颜色没有用,尤其是红和黄(“春”和“夏”都重用了青与绿,剩下太多的黄、红,交给花是来不及了,只好交给叶子)。
这话真是可爱极了,好像是不得已的让叶子有了黄和红的呈现,对秋日里满树满树的黄叶和红叶有了妥当的解释。
不绝
从前的艺术家的风格,都是徐徐徐徐形成的,自然发育,有点受日月之精华的样子。地球大,人口少,光阴慢,物质和精神整个儿松松宽宽潇潇洒洒,所以:人格即风格。
时间慢里能够渗出精华来。这倒是让我想到听歌这事。以前都是听CD,听卡带,省好久的钱买回一张心爱的CD,可以反反复复听好久,每次看到MV上喜爱的歌星出现,每次都会激动,虽然唱歌总是走音的,不妨碍我对这些歌的喜爱。直到现在听到熟悉的旋律还会激动,近几年,听歌特别方便,唱歌的人也特别多,但是听歌都是浮在耳边,对音乐的感知在急剧减少,好像什么都不做,静静地听歌是很浪费时间了,总有点什么让自己觉得更有意义。听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相应的是对食物的不挑剔,我终日忙着做事,却最终失去了生活本身,生活有许多层面,每个层面的缺失都会少了一点美和活力,闲散里努力生活,想想也是美的。
棉被
俄罗斯的文学像一床厚棉被
在没有火炉没有水汀的卧房里,全凭自己的体温熨暖它,继而便在它的和煦的包裹中了,一直到早晨,人与被浑然不分似的······这种夜,这种早晨,畴昔的夜畴昔的早晨。
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了解的特别少,但是一直都有听到对俄罗斯文学独特的评价,把俄罗斯文学列在表里,去看看,去感悟感悟俄罗斯文学吧。
步姿
德性,慧能,爱心——凡是无法以钱作计算的,就是不值钱的东西,人们为何把一钱不值的东西藏起来?
原来我们如此慢待不值钱的东西,为了值钱的东西却那么拼命。
荒年
童年的朋友,犹如童年的衣裳,长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无可奈何了。
我也许可以对自己渐渐远去的童年玩伴做问心无愧的告别了。
同在
一忽儿是圣灵,一忽儿是祭品,一忽儿是佳肴,一忽儿是天使,一忽儿是奸细。
庞大而复杂的纽约,广场、地下车、大街、无非是人种展览,拿起照相机随便一按,白种、黄种、黑种,总是同在。瞑目撮听,至少同时响着三四种语言。
后记
有一项恳切的告诫:当某个环境显得与你相似时,便不再对你有益。琼美卡与我日渐相似,然而至少还无害,自牧于草坪上,贪图的只是幽静里的清气。
人老了有一种空洞的异味,动物老了亦如此,枯木,烂铁,草灰,无不有此种似焦非焦似霉非霉的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