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故事(3)
盛世的开创者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在位二十三年,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并且造成了皇帝兼听纳谏,广任贤良;大臣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下一致,力求致治一种封建社会少有的政治风气,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使大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大唐帝国290余年基业的基础,唐太宗也因此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帝王楷模”。
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唐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贞观时期,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力逐渐增强的条件下,唐太宗又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为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并且妥善地处理了与各民族之间的纷争,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此外,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同唐朝的联系和团结。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